(四)牧人狩猎 在沽源草原生活的游牧民族,除了放牧之外,狩猎是他们的又一项主要的社会活动。狩猎又分为官家狩猎和民间狩猎,官家狩猎多是在沽源草原游幸、驻跸、捺钵、巡幸、清暑举行的野外趣乐、休闲活动。民间狩猎是生活方式中的一个辅助部分,用于增加收入。在沽源草原上狩猎时离不开二种动物的配合。一是狗,狗是猎人狩猎时的向导,狗成为猎人的一种工具,猎人出猎时都是骑马带狗。二是鹰,鹰是帮助猎人捕获猎物的助手,特别在蒙古族进入沽源草原后,常常以鹰进行狩猎。在闪电河、马神庙建有很多鹰房,并专门有养鹰的人。除狗、鹰之外,牧人们还创造了很多的猎具,弓箭、绳套、陷阱、铁夹子等。 就狩猎方式来说,有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两种。个人或几个人的狩猎不分季节,而集体狩猎规定时间,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集体狩猎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狩猎的队伍有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上千人,他们跨猎具、骑骏马、牵勇犬,浩浩荡荡按照组织者规定的路线,先形成一个较大的包围圈,然后圈子逐渐缩小,牧人紧追猎物不放,猎狗扑前穷追不舍,待最后冲刺,牧人各显其能,尽其与之速度,射箭之技能,猎犬之本领,最终捕获猎物。明《夷俗记》生动地描绘了大规模狩猎的情景:“乃至秋风初起,寒草冬枯,弓劲马强,兽肥隼击,虏酋下令大会蹛林,千骑雷动,万马云翔,较猎阴山,十旬不返,积兽若丘陵”。狩猎前需要做各种准备。一要准备好马匹猎具,二是由组织者告诉每个人负责的地段。打围是有组织的活动,要井然有序,按照合围、放围、轰围、整围、推围、紧围、撤围的顺序进行。人员的分配包括头领,外围包抄的人,轰赶狩猎对象的人,最后还设有围底,围底即围猎的指挥机构,围猎开始以及结束的集中地,围扇即围猎时包围圈靠近指挥机构的两翼,围翼即包围圈的延长部。 游牧民族的狩猎是进行产业活动的一项很主要的内容。其作用为:一是可供食用;二是供以衣褥,猎物的皮毛可以制作各种皮革制品,包括皮衣褥及皮口袋等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品;三是充当药剂,猎取动物还可以制药,有的动物,牧人舍其肉而留其肝胆以治病;四是用于交换,如鹿肉、鹏鸟之羽、虎豹之皮都是奇货与内地人交换能给牧人带来财富。 在游牧区猎人狩猎是牧业社会经济的辅助部分。牧业是第一位的,狩猎是第二位的。从狩猎的目的看,狩猎并不仅仅在于获得猎物,更为主要的是在于保护牲畜。从狩猎的地点看,牧人的猎场往往与牧场相近,也就是说牧人在自己的牧场附近打猎,而不是游移到很远的地方。 狩猎也是游牧民族的军事预演。狩猎练习了骑射之术,汉籍文献上统称为“教战”。《史记•匈奴专》说:“士力能弯弓,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牧人狩猎先要进行侦察。蒙古人不从战争之时,就举行围猎,使其军队训练无间,其目的不仅在于围猎本身,乃在于训练战士,熟练技术能耐艰苦……游牧人且战且射,既可以保卫自己,包围敌人,又可以练习逃脱而去的作战阵法,正是具体围猎的反映,猎物还给军队作了给养。狩猎也是游牧民族的娱乐,游牧民族是崇尚勇敢,鄙视怯懦。他们纵横捭阖,把在马上猎取猎物看成最大的快乐,狩猎是勇与力,胆与识的凝聚,也是一种快乐,一种恣意的享受,这是游牧民族幸福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生动体现。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