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史话沽源 >

沽源草原的游牧文化(2)

时间: 2017-11-10 10:13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贾富海 点击:

  草原离不开水,水滋润孕育着草原,草原又促进了降水,草原的消费群体(植物、动物、生物、微生物)也保持着水,生成水。
  沽源境内的主要河流分为三大水系。滦河水系的闪电河、沙井子河、头道河、五女河滋润着中东部草原。潮白河水系的白河、盘道沟河、榛子沟河、黑河、老掌沟河滋润着中南部草原。内陆河水系共有三个片系:棺材淖片有葫芦河、二道营河、暖水泉河滋润中西部草原;囫囵淖片有平定堡河滋润中北部草原;九连城淖片有灯笼素河、小碱滩河滋润着西北部草原。除这三大水系外众多的季节河在山区、半山区、丘陵区都有分布,虽流经面积小,但对湿润草原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地表河流之外,境内的水泉多达100余处,除供应人、畜饮用外,也是为草原提供水分补给的一个部分。
  草原上另一个水源补给来源同样不能忽视,绿色的草原是创造水的源泉。生态学认为,草原生产出大量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经过腐烂和分解后产生出的有机质里可以形成“生物源冰核”,生物源冰核不断地聚集再聚集,可以生成水和促进降水。就这样有充沛的水源滋润着草原,绿色的草原又促进降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链,为沽源草原创造了优生的环境,并使其成为承载远古游牧文化的载体。
  沽源的草原是一个完整、兼容各方面优质成因因子的生态体系,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叫法。
  最先的叫法是:“胡地”或“鬼地”。胡地是说是胡人游牧的地方(胡:胡闹、不讲道理,是农耕人对边境少数民族的贬称。鬼地是说游魂野鬼呆的地方,同样也是农耕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当然这时指的胡地,远不止是沽源这片区域,是很广泛的范围。基本上说长城以北都称为胡地,沽源草原属于这个范围之内。
  仅指沽源这片草原的叫法,最早见于公元2世纪。当时称作“濡源”,即今日的滦河源,濡是水谷,源是水的源头,濡源就是濡水流出的地方。在北魏之后虽然沽源草原的名字很多,但“濡源”在典籍史册中不断地出现。就是说在有了新的叫法后,旧的叫法仍在继续延用。凡是在史籍资料中提到的“濡源”都是指沽源草原这一地区。
  北魏时,有十万余众“敕勒人”被北魏降俘,在濡源及漠南地区驻牧,服役于北魏政权。北魏并在沽源草原设“御夷镇”,驻重兵守护这片草原。一是防止柔然族南侵,更是防备敕勒人北逃。因为由敕勒人在这块草原上游牧生存,所以沽源这片草原也称为“敕勒川”。以部族起地名,这也是历史上的惯例。当然敕勒川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大体是靠近阴山的地方都可以说成是敕勒川,但这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得有敕勒人住过。沽源的山脉属阴山余脉的东段,从地理上说当然也属于“阴山下”,且有敕勒人住过,当然说沽源为敕勒川并不是空穴来风、牵强附会。北魏后敕勒人走了,敕勒川这个名字也就随着这群敕勒人的消失,漫漫地被历史岁月淹没了。
  辽代,沽源草原被称为“炭山”,又叫凉陉、陉头、陉口。关于炭山的说法很多,有炭山在宣化说,炭山在万全说,炭山在张北说等。不管有多少说法都抹不去炭山就是指沽源这片草原的事实。不论是《辽史•地理志》、《畿辅通志》、《新五代史》还是《口北三厅志》、《金史》以及现代出版的相关刊物,引据的所有资料,在说到炭山或陉头、凉陉时无时不和濡水连在一起,濡水或濡源就在沽源,这是不容置疑的,就凭这一点炭山、凉陉就是指沽源草原是可以肯定的。至于为什么叫炭山,现在还是一个谜。对于为何叫凉陉也只能在字意上找出一点近乎于沽源地理环境的推测。凉,无疑说气候凉爽,陉,是指山口处大范围的草甸,或山与山之间的草原,也只能仅此而已,到目前还没有权威性的解释。
  金代,又把沽源草原叫成曷里浒东川。曷里浒,是指有草有水的地方,其范围也是很广的;东川,应该是个方位,也就是说曷里浒的东边。金世宗大定八年改为金莲川。叫金莲川是和当地盛开的金莲花密切相关的,这一点《金史》上有很明确的记载,无可非议。但在某种意义上说,金莲川的叫法,把范围缩小了很多,远不及曷里浒东川那么广大了。但金莲川这个名字很美,叫得也很响,所以叫的时间就很久,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把沽源草原叫金莲川,这将是沽源草原的一个品牌。
  清代,曾把沽源草原叫成漠海和塑,后又叫成“口外”。民国三年(1914年)沽源正式建置后,才有了一个真正的名字。沽源是县名,但也应该是这片草原的名字。
  沽源草原不论几易其名,原因几多,但始终与草和水紧紧地连在一起。水肥草丰,花香四野,清风凉爽是沽源草原实实在在的内容,也是吸引众多氏族、部落在这里饲畜养牧,繁衍生息的真正原因。草原为游牧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这些游牧人创造了文化,游牧文化又塑造了牧人。文化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也就是这些人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千古文明。在人类文化学的概念中,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中国的两大主流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实际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沽水沃野的草原就承载了这种文化,这种精神。数千年来最初生活在这里的人由野蛮、愚钝,不断走向智化、文明。在掠夺与战争中不断与农耕人碰撞、交融。在这块广袤的草原上组合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把沽水蓝天下的这块草原经营得常青翠绿,百花怒放。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看,前后进入沽源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为六大民族集团,分别为: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期间虽有部分别称游牧民族在此与草原霸主杂居,但多数都属于集团民族的旁系或支系,或者是名称在不同时期的译写。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