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挖掘梳妆楼古墓实景 沽源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地区,是内蒙古高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南缘,东南距北京280公里,这里自古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域,匈奴、突厥、柔然、室韦、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均在这块土地创造过历史的辉煌,而成为整个北方地区,乃至全中国的统治者。清代以来随着农垦范围的逐步扩大,这里逐步成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部,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点,也成为蒙、满、汉等民族的共同家园。关于梳妆楼的故事,应该与这些少数民族的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字资料最早见有梳妆楼记载的是,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金志章编撰的《口北三厅志》收录了关宁的《过察汗格勒》诗,“察汗格勒”是蒙古语,意思是白色的建筑物,诗曰:“虢虢河流岸草春,画楼金粉已成尘,青山不管兴亡事,依旧崎岖送路人”。其注云:“土人传为辽后梳妆楼遗址”,“画楼金粉已成尘”所描写的就是梳妆楼。除了这首诗外,又在卷3“古迹”内记有这处古建筑,题之为“西凉亭”,文云:“独石口北,上都河店南十余里,俗呼为萧太后梳妆楼,其制内外皆方,以砖为之,高二丈余,顶如平台,半圯(yí桥),门洞南向,左右两旁各有石窗,其外四面各广三丈,其内下方,中为八角,上圆起,状如覆盂,然外有缭垣,基址尚存,蒙古又谓之察汗格尔。按:《元史》载,作鹿顶殿于上都者,不一而足,考陶九成《辍耕录•宫阙制度》,鹿顶殿皆作盝(lù)顶,盖以其顶平如盝,无脊故也,然则楼殆其遗制,而为当时所作之一欤?”其实“西凉亭”不是“察汗格尔”而是小宏城遗址,即察罕脑儿行宫。 几百年来,当地百姓传说,这座古建筑是辽代萧太后梳妆打扮的绣楼,所以称它为梳妆楼。萧太后这个名字,人们并不陌生,她就是著名历史故事《杨家将》中,与北宋著名将帅之家杨继业一家征战多年的,反复较量难分胜负,被中原王朝视为头号强敌,并奠定辽代景圣盛期的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 萧绰,小字燕燕,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生于953年,969年景宗即位被选为贵妃,旋即为皇后,景宗羸弱,政事多由皇后主持,历13年。982年辽景宗病逝,被尊为承天皇太后,辅佐12岁幼子耶律隆绪治政长达27年。《辽史》称她:“明达治道,闻善必从……习知军政……指挥三军……”,可以说是一个胸怀大略的治世明君。在她执掌辽国政权的辉煌岁月里,几乎每年都要到沽源一带避暑纳凉。《辽史•地理志》明确记载:“炭山,又谓之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于此,山后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陉而已。”可见当地百姓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梳妆楼是沽源县境内现存的唯一的地上古建筑,在坝上草原也是绝无仅有,仅有的文字记载只说是俗传,不属信史,上世纪,不少专家学者到沽源对梳妆楼作过些考察,但对梳妆楼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见地,莫衷一是。八十年代初,中国古建筑研究所一位高姓专家,看了梳妆楼曾表示,从该楼的形制和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看,应该是元代建筑,但用途是何无法定论。此期,县地名办公室在进行地名普查时,工作人员曾对梳妆楼作过专门调查,总结调查结果有三种说法。首先是肖太后梳妆楼说,人们相信这楼就是萧太后为了梳妆打扮,命令士兵从很远的地方,每人捎一块砖,带一抔土,一夜之间盖成以供享用;二是“竖葬楼”说,说是有一得道和尚坐化圆寂,为不破坏其真身,以其坐姿建造此楼予以保护;三是“树葬楼”或“树桩楼”说,即人死后以整树为棺而葬,再在地表修建标志性建筑。尽管人们对梳妆楼看法不一,疑点重重,但是当地人总不愿把它看作坟墓,总觉得把它当作萧太后的梳妆楼应该更美好一些。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