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沽水草原牧人的居住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这是西方建筑学的说法。而中国古代叫“人宅相扶”。中国祖先讲建筑和人必须符合“天之道”。中国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评析以及长期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俗习惯,地域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存手段又是怎样影响了沽源草原游牧人的居住呢? 追水草的迁徙 历史上游牧民族称为“行国”,而农业民族称为“居国”。为什么游牧民族有行国之称呢?从理论上讲,每一个具有一定畜牧业的集团必须有自己一定范围的牧场,他们要全力经营和保护牧场,不容其萎衰,更不容其被人侵占。从实践看,四季的气候冷暖不一,为了保证牲畜的繁殖,每年都要按照不同的时间往不同的牧场,但是这种迁徙是不会超过本集团应有的范围。 生活在沽水草原上的牧人迁徙有几种原因。其一是因为气候变化,其二是因水草的丰枯,其三是因为战事。草原上的气候多变无常,遇到局部的大雪淹没了草场,牧人们就得迁徙,找到新的牧场,由于气候变化复杂,牧业区域常常受到黑灾和白灾的袭击。所谓黑灾是没有水的焦渴,而白灾则是暴风雪的袭击。牧人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必须迁徙。 大自然赋予草原的绿地是有限的,牧草的生长也是有周期的。牧人从一个牧场迁到另一个牧场,不仅是维护牲畜的饲料,而且也是为了恢复牧场的繁殖力,以便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季节可能重新返回,以利于今后的牧业。 逐水草而居并非一种随牲畜漫游的消极方法,而是为了使草场得到恢复,以利于牧草的生长,保持草原的生态环境。便于今后的牧业生产,选择牧场是以自然、地形、水源、气候为依据的,近代方志《内蒙古纪要》说:“春季雪融,则居低洼之乡,以就天然水草,草尽而去。年复一年,都在一定境内。渐次移转。至若冬季霏雪凝冰,即草根亦被雪淹没无遗,必选冰足资人之饮啖,草根之没于雪者稍浅,家畜赖以掘食之处。”夏营地要选择地势较高,凉爽通风,有充足水源的地方。 牧人选择秋营地注意的原则有三: 一、草场的地势较低,平坦而开阔。 二、选择多汁而又枯黄较晚的草场。 三、选择植被较低的牧场。 冬营地选择避风、低洼、向阳的地方,盆地最佳。牧人一般将草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牧场放牧,每个季节为三个月。春牧场为3—5月,夏牧场6—8月,秋牧场9—11月,冬牧场12—2月,在同一牧场同一季节也要迁徙,在夏秋季节,一般3—6天更换一次,冬季则10—15天更换一次,春季是7—11天更换一次。 走场游牧也是牧人常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了抓膘,牧人说:“性格豪爽人人敬,牲畜有膘个个夸”。 沽源的绿色草原给了游牧人的生存环境,积累了千百年牧业经验的牧人也了解了这片草原。他们在这里迁徙游牧,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牛羊遍地,而且也是为了保护这片草原常青翠绿。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