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
解放以前,坝上九连城区域人们加工粮食一直使用老祖宗传下来的石磨、石碾。大点村庄有石碾、石磨,也是富有人家的私人财产。要想加工粮食,事先和碾磨主人打好招呼,约定好具体加工时间。普通农户没有推碾滚磨的牲口,只能向亲朋好友,富有人家借用。等人家农忙用人时,去人帮助干活,用人工换牲口工。磨面(宋振清作图) 一台石磨,石碾,一天加工粮食约四五斗(约一百五十斤)还得从早转到晚。 加工莜小麦首先要淘洗。把莜麦、小麦放进盛满清水的大锅中,用木棍反复搅动,洗尽粮食上所沾的泥土、灰尘,让沙子沉入锅底。捞出漂浮在水面上的渣物。用笊篱在水中顺一个方向左右摇摆匀速转动,使粮食通过水的浮力转落到笊篱中,捞出放到柳编的篮子中,将粮中挟带的水份漏干净。小麦还得用干布子反复擦,擦出粮中所含的水份。 炒莜麦,用炒锅将莜麦炒熟,一次只炒二十来斤,用时得二十多分钟,需烧火人和炒粮人很好密切配合。炒莜麦想快点不成,要很好掌握火候,烧些乱柴草,使灶膛慢慢加温,火急了,莜麦炒成大花脸,莜面焦味甚浓,不筋道。炒熟后的莜麦还得过筛,筛去挟在莜麦中的小草籽,莜麦毛子。 粮食加工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除了淘炒之外,还得随着拉碾磨的牲口转遭遭,及时清扫、整理。用箩子不停的箩面。“咯嗒嗒,咯嗒嗒”一次箩不下二两面。谷黍去皮碾米得用簸箕簸糠皮,连碾两遍。加工粮食的人被面尘、糠皮尘染的白糊糊,额面看不清。如若刮风、下雪,白天不能干,还得在晚上干。找半拉破碗,点个麻油灯再加工。这种活,一般的家庭妇女和孩子干不了,只能靠男人。 最令人心酸的是碾磨坏。当时九连城区域只有一名石匠会修理。请石匠需有头脸的人出面亲自去请,还需多多说好话,加倍给工钱。如若石匠请不来,无奈的人们只好整煮莜麦,小麦吃。 解放以后,石碾、石磨归为集体所有财产,供人们随便使用。每天早晨,人们先到碾磨房挨次序,轮到谁,谁就先加工,拉碾滚磨的牲口由生产队饲养员喂养,满足大家使用。再没有整吃粮食现象。 1960年以后,各大队先后购买了粮食加工机械,村民加工粮食才方便、快捷。粮食加工厂由各大队管理,加工粮食收费很低,每斤小麦收0.08元,每斤莜麦收0.05元,去皮的粮食每斤收0.03元,有一段时间免费给村民加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加工厂由村民承包,收费没有太大增高。现在,农村普遍通了电,村民办起了自己的粮食加工厂、榨油厂。更换了较先进的碾米机、榨油机、粉碎机、洗粮机,淘粮、炒籽全部是一条龙作业,不用加工户参与,送去粮食只等着装面就行。收费也基本随行就市。二十一世纪以来,村民多数从市场上购买或从换米换面的专业车商兑换。价格互商,以粮换面。现在加工厂仅限少部分谷黍去皮,榨油加工,饲料粉碎,或加工些玉米面、黄米面等。
水源
“沽源西域”地区处在我国湿润区与干燥区的分界线上。也是北方游牧文化区与农耕文化区的交汇处,此地域是全国没有内陆河流的缺水区域之一。多少年来,都是靠天吃饭。这里不但是大漠进入中原的交通要冲,而且水草肥美,自古以来被称为“天然刍牧之场”。没有河流而水草肥美,这是啥原因?功绩归为“大水淖”。解放以前,九连城区域从东往西有九连城淖、大崖湾淖、张油坊淖、金锁营淖、霍玉营淖、哈咇嘎门前淖、水泉滩淖、土城子大盐淖等。这些淖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东西绵延60多华里。较大的淖面积有几平方公里,较小的有数公顷,淖水深处有几尺,浅处七八寸。这一带一到夏季气候凉爽宜人,淖水清澈见底,微风一吹,淖面波光鳞鳞,犹如草原上的一面面明镜,把山、村庄、马牛羊倒映在水中,淖中水鸟、野鸭嬉戏,淖四周苇草丛生,潜兽藏禽。其中九连城淖、土城子大盐淖产盐,一到春秋季节,气候适宜,一两天内夜间南风一吹,淖里便涌出白晶晶的盐块,供人们捞起来食用,捞盐的人摩肩接踵。当时的食用盐全是捞盐。人们称产盐淖为“聚宝盆”。当时人们饮水极其方便,在居住地适当位置挖上两三米深坑,用石头一砌,便是水井,井水清凉甘甜,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解放以后,全球气候渐渐变暖。坝上地区降雨,降雪逐年递减,成了十年九旱。到了1960年初,淖里的水得不到雨水的补充,面积逐渐缩小,水位下降越来越浅,九连城淖、大盐淖再不产盐。到了六十年代末,这些美丽的淖先后干涸,都变成干汪汪的大碱滩,狂风一吹,淖面的碱土狂舞,白茫茫一片。地表水位明显下降,原来的浅水井陆续干枯,人们再挖深井,向下一层找水源。井挖到十米以上,水才能满足人畜用,生活极不方便。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新挖的水井蓄水时续时断,人们挑水都排队,饮水再一次出现了困难,于是开始打机井,30米、20米不等,寻找新的水源。 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部分农家都在自家院内打了机井,安了电泵。电闸门一开,井水流进了屋里的水缸,既卫生又方便,乡镇有条件的还安装了自来水。可草原再没有淖水的滋润,水草变矮变细,一根茎杆举着几片小叶,垂头怨天。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