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沽源西部的乡俗文化(4)
时间:2017-11-09   作者:宋振清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八十年代末,全砖式的新式砖瓦房在农村普遍兴建。砖瓦房以石料为基础,以松檩、松椽为原料做房架,压栈不再用柳编栈子,改用木板。压栈后上面铺瓦而成,屋子前面镶上瓷砖、彩釉砖。屋子前檐建有60公分的挡风雨檐,左右建有造型各异的马头墙,安装了大孔的双层透明玻璃窗,内部用麻刀灰抹墙,吊白灰顶棚,再用涂料滚刷。室内地面铺上了防滑的彩釉地板砖,安上了电灯。院内东西建有砖耳房,门前建有花池及台阶。房屋围墙改用红砖垒成,安上了铁大门,屋子建筑一般以三、五间为一栋,室内餐厅、卧室、堂屋都有,是一个美观舒适的独宅院。现在,整个农村房屋整洁、崭新,一派新气象。
  室内布局的主要设施除保留了悠久的大土炕和锅台外,其余的都是时尚的家具、彩电、DVD、高低柜、大衣柜,工作学习的写字台。如果是三间屋,一般中间的屋做外屋,叫外头地,左右两边室,左边是卧室,右边是餐厅,会客室里摆放着沙发、茶几、音响。冬季,有条件的住户不再生炉子,安置了土暖气,现在随着新建房的增多,村民住房已不再紧张,各辈人都是独居一室,再没有几代人同堂挤居的事情。现在坝上,生活条件的改善,县城人住上了有暖气的楼房,睡上了席梦思软床,但总感到不如大土炕让人舒服,让人惬意,让人魂牵梦萦,久远难忘。在乡村,虽然全部盖起了砖瓦房,但只有大土炕还世世代代伴随着人们乐度时光。
  现在的大土炕,已和以前的大变样。
  大土炕有“正炕”“倒炕”“顺山炕”。靠屋前正中建的炕称“正炕”,靠屋后墙建的称“倒炕”,靠墙左右两边建的称“顺山炕”。建“大土炕”,各项工作要求标准极严格,差分厘,则建炕失败。
  脱炕板选土,必须是胶质土,不能带沙粒,选上带沙粒的胶质土,脱坯成型后,易中间断裂。和泥,用极柔软的橪草和泥搅拌均匀,待12个小时后,再将泥浆大翻一次身,翻泥要用三股爪细敲细砸,不能留下点滴胶质土块,否则,脱成形的炕板在胶质土块处将裂缝,脱成的炕板不能使用。
  再过12个小时,才能脱坯行动,泥即不能软,也不能硬,不到24小时脱坯,土中泥浆不柔和,容易坏损,更经不起长久火烟炙熏,中途炕塌陷,实难修复。
  脱炕板用的模具不能用铁器制品,因铁制模具变形,不如木制模具光滑,不变形。木制模具的选料,必须是“白沙松”模具一般厚六厘米,边长50厘米,为正方形。
  脱土炕板,选址一定要平整,地面铺一层极细的沙土,脱成干透后容易立起。否则,炕板子吸紧泥土地,最容易缺角断痕,不能使用。
  炕板脱成后,绝对不能遭雨淋,否则,雨淋了的炕板,不结实,建炕不能用,干好的炕板也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避雨处,反潮的炕板还是不能使用。
  建炕,有“直洞”“乱洞”“三洞吹一洞”之分。无论哪种建造方式,炕基土底层一是要坚硬,防止老鼠打洞,塌陷炕变形。炕基土垫到距炕板八寸,土少了,炕烧不热,土多了,烟火不畅通,炕冰拔凉,还得请技工,真是“建炕不算艺,无艺下不去。”
  建炕,在烟火入口处,挖“落灰洞”,宽八寸,长2.4尺,在烟火出口处建“回头洞”,宽八寸,长1.2尺,全炕烟火才都转到,才能全炕统热,长时间保温。
  为了保温时间长,人们还使用了“灶门”和“插烟板”,从源头到结尾不烧火时堵死,防止土炕内已储存的热量自然流逝,达到更长时间保温的目的。
  大土炕建成后,用泥抹平整,不能让其自然晾干,要立即用烟火烧,使土炕内所含的水份快速全部向外蒸发掉,要烧48小时以上土炕才结实耐用,睡人不能太早,太早了容易得腰腿痛病。
  “大土炕”又名“大火炕”,在塞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四大要素,生活状况也基本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一提到坝上三件宝,人们自然说出“山药、莜面、大皮祅”。那是说衣食之“宝”,还有居住之“宝”,您知道吗?那就是“大土炕”。人类要减少疾病,很好的生存,就要有良好的栖息地方,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风吼林涛”的严冬坝上。夜晚人们都睡在暖融融的大土坑上,既解乏,又舒坦,什么疲惫,什么苦恼,统统抛到九霄之上。当野外白毛旋风狂舞,几步远看不清人影的时候,坝上人便欢聚在屋里,盘腿坐在热炕头上,喝点小酒,谈谈家常,甚是心情舒畅,其乐融融。当黑漆漆的夜晚,北风抱着雪花似狼般地嗥叫,树枝、电线也被风刮得呜呜作响之时,肚子受寒气侵袭有点胀,便脱衣躺在大土炕上,不用一刻钟,便“咚咚”的放几个响屁,一切通畅。小孩从出生到上学,童年生活大部分就在这火土炕上度过,爬行玩耍,睡觉,吃饭,寸步不离大土炕。真是极美的生活、锻炼的运动场。老年人腰酸背痛腿抽筋,躺在热炕头上,盖上被子睡一觉,出点汗,倍觉浑身轻松,疾病消退许多。
  综上所述,“大土炕”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磨炼创造出的结晶。是抗御漫长寒冷冬季而选用的切实可用的防寒宝贝。真是塞外人历代改进了大土炕,大土炕也养育了历代塞外人。可和宝贝“莜面、山药、大皮袄”齐名。
食物
 
  坝上人的食物比较简单,很早以前是吃饱不挨饿就行,多少年来,一直是种什么吃什么。
  解放前,坝上种莜麦、小麦、燕麦、荞麦、杂豆。莜麦是主要食品,小麦虽然种植,但播种面积极少,因当时用石磨磨点白面非常不容易,仅有少量的白面供过年过节或待客时食用。燕麦、荞麦是给牲口种植的饲料。由于当时交通闭塞,外地的货物运不进去,当地的货物运不出来,因此是上顿莜面、下顿莜面。莜面确是坝上的瑰宝之一,它吃了既耐饿又容易做,而且能做出各种花样。如:莜面推成桶状的窝窝,能搓成细粉丝的莜面鱼儿。时间紧,图省事的就做傀儡、打拿糕,还可以拍成饼状在铁锅上烙熟成锅饼子(有人叫它老汉靠墙),用压粉床可以压成饸饹,和山药搓合在一起做成山药鱼儿。在清水中撒一勺莜面,搅成糊糊,还有莜面饼子、炒面。那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人很多,在青黄不接的月份,还有不少人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一日三餐,早晨是傀儡,中午蒸莜面熬山药,晚上糊糊煮山药拌炒面。解放前坝上基本没有人种谷子,因无霜期短,成熟不了。偶尔有坝下人推着独轮车去换小米,人们视为珍宝,便换上几斤,也是病人、产妇生小孩坐月子的特供品,一般家庭一年喝不上一碗小米稀粥。至于大米更是可望不可得之事,一年吃不上一顿大米饭。
  解放以后,九连城区域的人们主食大改变,六十年代后期,有了磨面机,白面成了主食,莜面成了调剂品。小米、大米不再是稀缺物,到了九十年代,大米也成了当地人的家常便饭。
  当地有句俗话叫“吃饭多吃糕,打架莫用刀。”糕是九连城区域人们过年、过节、操办红白喜事、招待客人、盖房、喜庆最讲究的食品之一,总要把糕摆上饭桌。糕有多种吃法:面新糕、煎糕、炸糕、馏糕。这些糕还分别做成有馅的和没馅的两种,馅又分成豆馅、菜馅、糖馅,十分香甜可口。
  解放前,九连城区域村民的副食主要是“山药蛋”,熬山药、煮山药、扒山药、焖山药、炒山药丝、炖山药条,总之是顿顿离不开山药,妇女们说离开了山药就无法做饭。到了夏天,自己种些秋豆角,一年中吃上几顿,确也稀罕。家中养几只鸡,积攒几个鸡蛋,也是老爷娘舅贵客来的待客美餐。菜主要是野菜——甜苣菜,一年至少吃上大半年,把甜苣菜开水一烫,撒把盐,便是第一道菜,无粮时,还大碗大碗当饭吃,把甜苣菜晒干,储备过冬食用。家家腌一两缸酸甜苣菜包莜面饺子、莜面饨饨,算是生活的改善。到野外采些山韭菜、野香葱、嗨嗨当作调味的主要佐料。腌咸菜是当地人的必备菜,将胡萝卜、蔓菁、芥菜腌在缸内,连蔓菁樱子、芥菜樱子也舍不得扔,统统腌起来,吃傀儡有点咸菜,算是美满。逢年过节端上两块豆腐,生上一罐豆芽菜,将就着将岁月打点。至于肉,更无法谈起,平日里下狠心买点大油,炼成团,熬山药时放上一点点,总说起来有荤腥,其实菜里找不见油点点。至于水果,外地去了能换个二、三斤,倘若今年不来,期盼明年。
  解放以后,随着道路的畅通,外地的季节性蔬菜渐渐地运进九连城区域。圆白菜、大白菜、黄瓜、茄子、葱头在市场上可见。
  到了七十年代,村民在自家的自留地开始种植各种蔬菜,还在房前屋后种植个小菜园。白菜、菠菜、韭菜、圆白菜、芹菜、黄瓜、西红杮、大窝瓜,村民不再是尝新鲜,而是顿顿有新鲜菜,日日有改善。腌咸菜不再腌菜樱子,白菜、圆白菜、芥菜疙瘩、韭菜都腌。野菜变成了人们偿稀罕、偿新鲜。八十年代过后,当地形成规模的菜园渐渐增多,人们夏季吃菜品种基本齐全,应有尽有,可随意调剂、调选。人们还利用山药窖保温的优点,将大白菜、圆白菜、胡萝卜贮备用。农民也可以在冬季进城镇买些鲜芹菜、青椒、黄瓜、西红杮、生菜、大蒜苗等。九十年代以来,畜牧业得到大发展,养羊、养牛、养猪成为村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逢年过节,村民联合宰几口猪,包饺子、吃馅饼,富裕了的村民自己家宰一头大猪,一百多斤猪肉不外卖,都是自家的美餐。饭桌上菜盘中的猪肉,顿顿可见。过去,这里的人没条件吃鱼,也不会做鱼,总觉得鱼肉刺多,吃起来麻烦,不如猪羊肉囔口。现在,由宴席开头,村民们逐渐习惯了吃鱼。过年,办宴席必定有鱼,基本上是以鲢鱼、鲤鱼、带鱼、黑棒鱼为主。有句俗话:“年年有余(鱼),日日蒸高(糕),大块猪肉嚼,饮酒乐滔滔。”
  坝上七十年代以前不产水果,只有小商贩到村里,才能买些大红枣、黑枣、槟子、杮子、山里红、海棠果、核桃等干鲜果,一家人仅买一斤,分着颗数吃,甚至留下过年食用。现在,坝上产的苹果、小沙果,小日期西瓜已按季上市,外地各种水果随处可以买到,人们一买就是几十斤,甚至一筐,水果不再是哄小孩稀罕品。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