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几任接力,攀登顶峰 从1968年起,到七十年代中期,一厂领导班子,走马灯式的接连换了几任。但这几任领导却都围绕锥型磨及其配件的试制和生产,连续接力,锲而不舍,终于把这项产品试制成功,并能大批量生产。 先是,1968年秋,尹义忠调来一厂,充实厂领导班子,和王庆岐共同主持一厂的工作。1969 年下半年,一厂班子又调整为:厂革委主任刘满金,副主任尹义忠、王庆歧、李春录。刘、尹、王主持一厂工作时,主要是锥型磨整机和主要配件磨头的试制,并准备和完善生产工艺。锥型磨整机于1969年秋通过了鉴定,磨头试制和生产走了段弯路。先是钢模铸造,模具不好解决;后改用砂模铸,废品率太高,以致一度废品累累,多达40余吨,堆积成“磨头山”, 随后又改用钢模, 几经摸索, 总算过了关。 1970年8月初,刚被“解放’,站出来工作的原县长梁巨山,奉命来一厂任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随同他来的还有范文洞, 范任副书记兼副主任。梁巨山主持一厂工作将近二年。他在任时,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锥型磨生产的最后准备,二是全力组织磨及配件的批量生产。通过两年的狠抓,锥型磨及配件的生产能力上去了。1970年生产整机135台,1971年生产696台,比上年增长4.15 倍,1972 年生产693 台,基本稳定在上年生产水平上。零件,1970年生产7900件,比上年增长1.8倍,1972年生产23500件,比1970年又增长近2倍。在此同时,还组织生产了地区762半自动步枪生产线的协作件--背带环。 1972年秋,梁巨山调离一厂,接任的是何朝友,职务也是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当时厂领导主要是主任何朝友,副主任范文洞、李春录。翌年,范调离,1974年秋补韩仲华为副主任。李春录、韩仲华分别于1975年秋、1976年秋调离,何朝友任职到1978年秋调离一厂,他在一厂共计六年,是文革后在一厂任职时间最长的一名主要领导人。在他任职期间,一厂的各项指标达到建厂以来的顶峰,也可以说是一厂的极盛时期。 何朝友,四川德昌县人,军人出身,退役时是连级军官。此人虽然文化不高,但政治素质很好, 善言谈, 善于作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记忆力尤佳。来一厂前曾在九连城公社和县交通局等单位任职。何在一厂主持工作期间,主要抓了三件事: (一)改组厂领导班子。他先后几次改组厂党支部和行政领导班子,多起用厂内职工,多起用年青人。周殿英、冀发亮、孟宪忠、郭守富、张进勇、王月先后都当过厂支部委员,韩仲华、王月先后任厂副主任。这些人在一厂的大干大上中,都分别做了一些工作,起过一定作用,当然其中也有个别人是令人大失所望的。 (二)搞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何朝友是做政治思想工作的能手。当时厂内职工最多时将近二百人,国家干部只他一人,而且,刚进厂时,对工业生产不太熟悉。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是他在厂内开展各项工作并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诀窍。那时,厂内的政治空气很浓,各种名目的生活会、座谈会经常召开,每月的月初誓师动员会,月末的总结表彰会成为固定制度。至于季度、年度的评比会、表彰会专项工作的鉴定会,也是说了算,定了办。通过这些,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向心力。何朝友治厂还有一招鲜,即他很重视党团组织建设工作。他在任六年,先后发展共产党员15人,共青团员32人,以这些人为骨干,团结、带动周围同志,这也是一厂那个阶段人心齐,干工作顺利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搞好技术改造。一厂设备大多是地区支援的废旧设备,牌号杂,性能差,要保证产品质量很困难。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何朝友和前几任主要领导一样,很重视技术改造,只要财力、物力允许,就狠抓技术改造上的投入。如1974 年、1975 年年企业盈利后,经争取,县里同意利润不上交,留在厂内做技改用。于是,在1975年和1976年,分别搞了五台自制磨头专用磨床,搞了一座时炼二吨的较大化铁炉,并筹建了十二间500m2 新厂房。通过技术改造,生产成果和经济效益都是明显的。锥型磨整机生产1974年900台,比上年增长40%,1975年2003台,比1974年又增长2.12 倍,磨配件生产,1975 年36800 件,比1974 年增长3倍,1976生产4 万件,比1975 年又增长8.7%,工业总产值,1974年完成43.1万元,比1973年增长58.5%,1975年完成73万元,比1974年增长69.4%。整机产量和工业总产值,在1975年同时达到建厂以来的生产顶峰,磨配件1976 年完成最多,也是建厂以来的生产顶峰。此外,1975年还当年试制、当年生产4时水泵500台,5时水泵100台,在经济效益方面,1975年的产品销售税金为1.94 万元,比1970 年的0.63 万元增长2倍,1975年利润0.48万元,1976年利润0.1万元,是一厂自1969年生产锥型磨及其配件以来,乃至以后直到停产前后十三年中,唯有的未亏损的两年。可以说,1974 年—1976 年是一厂的鼎盛时期。工厂是生产单位,生产和效益搞好了,好些事情都好解决。 (一)职工工资福利有保障。因为生产正常,效益较好,当时一厂职工的福利待遇是较好的,虽然当时不准发奖金,但厂内实行超定额竞赛活动,如果定额超得多,季评年评时榜上有名。一厂是执行劳保单位,一切劳保待遇均按国家规定的办,职工婚丧假全工资,限期内病假全工资。职工医药费全部实报,家属医药费报半费。此外,特殊工种的特殊待遇也按国家规定执行。 (二)大多职工家属能临时就业。一厂老职工多, “一头沉” 的职工多。为解决职工生活后顾之忧,当时在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家属工部分长期在厂就业,部分临时或轮换就业。这样,增加了职工家庭收入,家庭负担相应减轻,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更增强了。 (三)社会活动相应增加。1974—1976年,一厂的社会活动是较多的。民兵训练,一厂是重点,结果每天拉出100 多人,早晚训练。批林批孔,一厂是重点,每天平均抽15—20人脱产排练节目,到会演时一厂节目占县城机关全部节目的近1/2。体育活动,一厂组织了业余蓝球队,在1975年县直单位比赛中,获得亚军。 在1974—1976年期间,一厂因为生产和效益胜于其它兄弟单位,省、地县各级领导都给予一厂不少的荣誉奖励:1975 年,厂革委主任何朝友,随同副县长梁巨山,工业局长张吉聪一道,赴唐山开滦出席了河北省第一届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76 年1 月,何朝友随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杨树奇赴石家庄参加了河北省第二届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76年2月份,春节刚过,张家口地区重工业局于副局长亲自带队,来我县主持召开了张家口地区重工业系统工业企业现场经验交流会, 届时,全地区12个县23个机械厂全派厂领导参加,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一厂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听取了厂革委主任何朝友同志的经验介绍,发表了诸多观感。1975年到1976年,一厂还荣获县委命名的先进党支部,县委宣传部命名的阵地宣传先进单位,县武装部命名的民兵训练第一名,县政府命名的支农先进厂,县妇联命名的妇女工作先进单位,县计生委命名的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县体委组织的职工业务体育比赛,一厂蓝球名列第二,拨河名列第一。沽源农机一厂当时在县属工业企业中,各项工作名列榜首,这是无须置疑的。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