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般的称为“三大改造。”建国后,农村经过了土地改革,农民有了土地,再不受地主富农的剥削,自食其力地发展生产。城市的工商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很快恢复到战前的繁荣景象。经过了“镇反”、“三反”、“五反”等运动,镇压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打击了一批不遵守法纪的私营工商业者。从而,社会取得了安定,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为了充分发挥、利用私营工商业对繁荣社会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而又要限制其自由发展,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不利作用。党中央于1955年11月讨论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提出了“利用、限制、改造” 三大方针,随之,继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在全国又开展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国是这样,我们沽源县也是这样。 一、改造前的平定堡工商业 1950年8月沽源建县后, 做为县城的平定堡镇有居民676 户,2640人。其中从事手工业、商业者不足百户,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的沽源县来说,平定堡镇是唯一的经济文化中心,因而也是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重点。根据当时私营手工业和商业的结构和比重,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则是重点中的重点。从商业来说, 当时的平定堡, 东两一条街(俗称人民街),商业店铺多排列在人民街两旁,铺面质量虽多土木结构,房子不高,但也栉次鳞比,门脸也比较整齐,大部分是板搭门,店家合一,或前店后家,或左店右家。经营规模均不太大,除少数店铺为同乡或同志合伙经营外,多数店铺均为家庭经营。经营项目大多是日杂百货,布匹服装,烟酒食品,干鲜水果, 以及土特产品。其中服务行业的私营旅店、照像, 饭馆,也应有尽有,国营商业,起初只有平定堡区供销社一家,后来逐步成立了百货公司、粮食公司、职工销售合作社(简称职工社)、烟酒专卖公司、花纱布公司、食品公司、土产公司、生产公司等等。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市场一天比一天繁荣。为加强对工商业的领导,建县后由平定堡工商联合会,改组为沽源县工商联合会,专职主任陈大宗,经过民主选举的兼职主任有县社主任王士明,应昌铺的掌柜宋应昌,会内一般工作人员有涂志成,何九德等。工商联的委员有:各国营公司的经理,私营有张雨亭、高景田,藉发原和宝丰昌张掌柜等等。1955 年以前平定堡物质交流大会,由工商联主办,天数每次多则7天,少则5天。一般的请宝昌尹齐彪晋剧团,或者是赤城猫峪晋剧团,从1952年起每次交流会又增加马戏助兴。经过三年恢复,平定堡镇商业经济购销两旺,市场颇为繁荣。 手工业方面,解放初时,县城没有一家正式工厂,也没有从事机械行业的作坊。所有的手工业作坊,多是从事为农业或畜牧业服务的小型手工业,如铁匠炉、钉鞋铺、笼箩铺、木匠铺、麻绳铺等,多为家庭式经营,个别的是合伙经营,经营规模都不大。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