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跃进”声中热闹非凡 一厂从1958年3月1日开始筹建,5月初便正式投产。当时确定的厂名是“沽源县农具修配厂”。就在一厂刚诞生不久,正欲起步, “大跃进”的浪潮便滚滚而来。时值1958年的金秋,为了“钢铁元帅”升帐,举国上下沸腾,到处是建高炉、炼钢铁的热闹场面。沽源当然不能例外。于是“钢铁指挥部”成立了, “工业指挥部” 成立了。这两个指挥部是一而二,二而一,指挥部就设在一厂。总指挥是张吉聪,副总指挥有赵廷谟等人。指挥部下设炼铁厂,粉碎原料在现在的四中, 因当时许多人家的锅亦被“献”来炼铁,故此处得名“砸锅营子。” 冶炼自然是在一厂,用一厂的撅尾巴炉子。由于炼铁是当时一切工作的“纲”,所以“砸锅营子”、一厂内总共聚集有三四百人,进行“大会战”。当然,由于土法上马,兼之原料不充裕,也没有炼出多少真正的好钢铁来,大多是形同蜂巢般的糟铁团。当时因只算政治帐, 不算经济帐, 这都不在话下。至于那些稍能利用的铁,则化为铁水,铸成农具等,并做些鼓风机。就这样一直搞到10月末,炼钢铁任务才算告一段落。参加炼钢铁的人员除部分另作安排,多数都留在一厂,大上工业。这时,一厂的筹建负责人张明箴,霍通根先后调离该厂,另立他任,接替张、霍的是赵廷谟,张同祥、毛锦华、田富贵等人,赵任厂长,张、毛任付厂长。田是支部书记。由于职工猛增,管理人员也相应增加,阎河任会计科长,另有二名会计作辅,杨玉泉等人管业务,田河、白万珍等人当保管。此时,生产组织亦由一大混合组,改为车间建制。当时,共设五个车间: 铸工车间,施宪廷、赵云飞负责,带领40余人,铸造犁铧、镇压器、轱辘马、垫铁等; 机钳车间,周殿英、白志贞负责,带领50多人,除加工部分铸锻件,修理农机具外,同时着人制做土车床,后来一厂使用的25皮带车床等便是此时所制。 锻铆车间,陈茂负责,此时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组织起来的铁业社的铁匠们,全都合在一厂,在锻铆车间干活,这30多名铁匠,挂马掌,打扒锯、墩妯拴、做垫铁和扒钳工一起做鼓风机,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木工车间,邢文如负责,组织近20名木工,做一些支农木制品。 发电厂,也于炼完钢铁后不久,合并到一厂来,做为一厂的发电车间,其设备也仅是一名6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年发电能力不过一、二万度。 为了保证前方生产,当然还有一些辅助设备和辅助服务人员。如设有伙房,备有二套马车作为运输工具。辅助服务人员, 第一线的如备料运煤、清砂,第二线的如炊事员、管理员、门卫等,应有尽有,赫赫然俨然象个较为象样的工业企业,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人多活少,没有定型产品或骨干产品,仅靠那点有限的维修收入,不敷养活偌多的职工,于是此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支撑几个月便解体了。此时,正值坝上四县合并大县,厂里的职工干部七抽八调所剩无几,到1959年初,全厂仅剩60余名职工。据统计资料,1958经一厂完成工业总产值15.1万元(按57年不变价计算),尽管为数不多,但做为我县第一家县办工业企业,能够进行生产,既填补我县国营工业企业的空白,也为今后我县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