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时期、举步艰难 大炼钢铁结束后,经过1959年初的初步整顿,一厂开始步入正常的生产轨道。全厂60来人,有一套发电设备,八台金属切削车床(其中:皮带车床6台、钻床一台,创床一台) 一套小型化铁设备,一台自制电焊规,一台小烘炉,可以说机、钳、锻、铸、焊样样俱全,一个小型机械工厂应有的设备大致都有了,修理一般农机具和制造简单农具的生产手段齐备了,于是就开始名符其实地搞起农具修配了。据1960年底的资料,农机一厂当年生产铁制或铁木合制小农具25800件,工业总产值述19.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总值为14万元(原值),占用流动资金8.2万元,产品销售收入达30.6万元,年上缴税金1.2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工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列2054元。这在我们这个初办工业的偏僻小县来说,这么个小厂的生产发展速度,经济效益都是比较可观的,那时,为了赶制临时任务,除正式职工外,还不时地招收一些临时工,家属工来厂工作,就连当时一些公检法部门的家属,也到一厂上班干活, 其生产形势之好亦可想而知了。 然而,又是一个好景不长,正当一厂蓬蓬勃勃发展之际,又赶上我国第一次国民经济大调整。根据当时的调整政策,象我县农机一厂这样,既无象样产品,又和大工业争饭吃的小型加工工业,自然在被调整之列,加之国民经济困难,动员城镇职工和居民返乡支农,于是一厂面临着停产下马的危险。正当这千钧一发之际,县长梁巨山从地区开会回来后,经与县委研究,做出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的果断决定,一厂要保留,以待时再发展。这一决定,及时安定了人心,保住了一厂。于是,原来已贴上了封条的机器又开始转动,已打好行李卷准备离厂的职工,又奔向了生产岗位。但小气候总得要适应大气候的,尽管县里再三保留一厂,但根据当时政策,一些职工被遣返农村,一些职工则自动离职。调整从1961年5月份开始,到年底时暂告一段落,经过调整,到1961 年底,职工只剩下29人,减少了整整一半。职工减少了,生产规模缩小了,生产速度,经济效益也出现了较大滑坡,1963 年跌到了谷底。那一年,发电量仅为1.4 万度,是1960年11.3万度的12.4%,生产各种小农具5100件,是1961年三万件的17%;工业总产值全年完成4.7万元,是调整前1960年19.1万元的24.6%;产品销售收入3.1万元,是1960年30.6万元的10.1%;销售税金0.20万元,是1960年1.20万元的16.7%,利润总额-1.4万元,比1960年的4.6万元减少6 万元整。据说,当时一厂的职工为了保住一厂,保住自己的工作,可谓殚精谒虑,煞费苦心。厂内活不足,主动走出厂门找活干。推销产品,打小工,下乡修理,什么都干。机工活不足,旋烟锅头出售。尽管那二、三年中,生产困难重重,举步艰难,一厂硬是在全厂干部职工紧密团结,齐心协力的情况下挣扎过来。如果有人问什么叫“艰苦奋斗”的话,那就去问问当时一厂的职工,看看当时一厂职工的行动吧。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