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闪电河流域的开发源远流长(8)
时间:2018-04-14   作者:郭郛   来源:沽源网   点击:

  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在开平召开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开忽里台,即大汗位。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的依托,用了四年时间打败了阿里不哥。这四年里忽必烈都在开平坐镇指挥。在与阿里不哥战争的同时,忽必烈改革蒙古统治者对汉地的统治方式,在汉地全面推行汉法,拢络了人心。由于元朝的统治重心南移,在金莲川地区统治全国已是有些偏北,于是忽必烈采取憎子聪的建议, 在金燕京(北京) 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1272年都城建成,名大都,确定为首都。这标志着新王朝的政权建设已全部完成。但早在中统四年(1263 年) 忽必烈称帝以后就升开平为上都了,以取代元故都和林。可想当时金莲川地区属都城范围,它的政治、经济也将随元朝普遍实施汉化而发展,而飞跃。可以说这时的金莲川地区已处在历史鼎盛时期。它的自然资源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故说闪电河流域只有百年的开发历史是不确切的。燕京定为首都后,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从那时起,元朝为两都制格局,直至终元一代。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时才返回大都。皇帝去上都期间,朝廷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另外,皇帝在上都地区除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
  这样看来,上都地区(也可说金莲川地区或闪电河流域) 始终随着元朝的政治谋略而变化,上都地区是元朝政治、经济、文化最敏感的地区。从1251年忽必烈来金莲川建藩邸一直到1341年元朝灭亡,上都一直被元统治者把持着。可想而知,那时上都地区人口一定不少,农业和畜牧业也具有相当规模。
  到明朝前期,明王朝派大将常遇春(开平王) 镇守开平。此时开平是一个抵御北部民族进犯的重镇,由于各民族的不断进犯扰边,此间这一带的各种生产活动当停止了。
  明陈循诗曰:“滦河河北开平府,云是前朝旧上都。万崖当年供避暑,孤城此日可防胡。”到明宣德五年(1431) 由于边境常处在战乱之中,大宁、兴和(张北)失守,遂迁卫于独石口,从此上都地区成为荒芜之地,这种荒芜情景被后人在观念中沿续下来,以至现在不少人说坝上远古没有人类居住,而这种说法已成为现在老年人对青年人讲述坝上历史的基本观点。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那么出现这一误传有其客观原因,就是明统治者从与蒙古贵族作战的需要出发,曾对长城以北边缘地带采取坚壁清野政策,把长城以北的政府机构统统撤掉,把民众全迁徙到长城以南。从此辽阔的塞外地区便成为蒙古各部放牧和活动的地方了。由于明王朝与蒙古长时间的战争,蒙古各部之间又相争不己,因而使得这里长期处于动荡不安和孤立隔绝的状态。这一隔绝状态一直延续到清康熙年间,在这漫长的二百多年里,闪电河流域沉寂了,土地也荒芜了。
  康熙对口外的开垦,最先是从迁移满州八旗兵丁出边开始的。康熙继位后,畿辅地带因圈占造成的土地问题愈益严重,政府虽曾多次下令停止圈占,但旗下退出荒地再行圈拨,圈拨时又行圈占接壤民地的事件,仍屡发生。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康熙八年(1669) 正式下达“嗣后圈占民房地永行停止”的谕令,宣布把当年已圈占的土地退还原主,令旗人退地后,到古北等口外空地指定的地点耕种。按照这个谕令,1670年春把古北口外空地拨给镶黄旗、正黄旗。罗文峪外地拨给正白旗, 冷口外地拨给镶白旗、正蓝旗,张家口外地拨给镶红旗、镶蓝旗。
  康熙这一措施,尽管仅限于移旗就垦,而规模也不是很大,但其影响是大的。从这以后康熙帝制定了一系列利于开垦口外土地的政策。使得被冷落了二百多年的土地又焕发了生机。
  在口外的开垦中,最初形式是一些王公自率蒙古人丁以耕,但主要还是靠内地汉民来开种的。汉民来口外垦田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政府有计划招募的,另一种形式是流民主动迁移来的。起初对招募和流民予以控制,这些人春来冬回。后来逐步放松了关口的验票手续,这样,就有更多的流民迁居口外。招募的流民山东人居多,其次是直隶(河北)、河南、山西人。流民源源不断流入口外的原因就是内地水旱灾害史不绝书,几乎年年都有。加之山东、直隶人口急剧增长。大批灾民在天灾人祸相逼之下不得不逃荒到口外寻找生计。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