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闪电河流域的开发源远流长(2)
时间:2018-04-14   作者:郭郛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到汉昭帝时,大将霍光和左将军上官桀派李陵的好友任立政等三人到匈奴动员李陵回汉,只因李陵“恐再辱” 而不愿回汉了。但李陵时时刻刻想着汉朝,单于对李陵这种钟情汉朝的气节非常钦佩。也许正是这种原因,或许还有更复杂的历史原因,李陵埋骨于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括率三十万众北伐匈奴。匈奴退兵后,蒙括率军驻今河套一带。为了防止匈奴的不断骚扰边疆,蒙括又奉命于公元前213年筑起了举世闻名的长城。那么李陵埋骨于威卤,是不是有生不能归汉,死后也要靠近汉朝的意愿呢?但又不能埋过长城。这是历史的谜,只能靠有知之士揭其谜底了。
  东汉时期,匈奴渐渐衰落,鲜卑族逐渐兴起,从东汉至魏,鲜卑大人檀石槐,轲比能征服了许多游牧部落, 相继组成庞大的军事、行政联合体。他们活动于原匈奴活动的大片地域,经常侵扰幽(河北北部) 并(山西)边境。
  魏晋以后,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三个部落强大起来。
  公元295年,禄官继承大酋长地位。把国分为三部,自己带一部居住在闪电河流域。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起闪电河流域已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定居。禄官部还是按着原始的部落组成形式,在这里耕种、养畜、狩猎。可以说闪电河流域这块地方,从这个时候起实际上已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在此之前虽有人类活动,但定居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可想,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历史上就没有耕种的习惯,是以游牧的形式出现的。
  后来禄官死后,猗卢总统了三部,这时拓跋氏在北荒游牧,没接受什么汉文化。但它以其高度的野蛮性,残酷的屠杀和贪婪的掳掠,终于战胜了大小割据者。
  386年拓跋部的杰出领袖拓跋圭建立了强大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建都府平城(山西大同),称道武帝,到明元帝时,北方的游牧柔然族是北魏的劲敌,为了抵御柔然,屏蔽平城的安全,遂自赤城西至五原筑长城长二千余里。到太武帝时在长城要害处设怀荒(张北)、御夷(沽源大宏城一带)等六大军事重镇,以保卫平城安全。
  此时虽曰军事重镇,但在魏太武帝大破柔然以后,边镇战事稀少,守边官不再留意边防,却专心发财致富。各官选部下精壮兵,迫使到边外掳掠,一些有技艺的兵丁和老弱兵或伐木或在田地上耕耘,或经营商业。可想这一时期这里已有了畜牧业、种植和商业了。但生产能力是非常低下的。
  公元523年,怀荒(张北)镇边兵杀镇将于景,后沃野镇人破六韩拨陵也聚众起事,反对北魏的统治,以后各地起义蜂起,北魏政权终于在动荡中覆没了。耕种、畜牧业以及商业也随着北魏政权的动荡而停止了。
  从元魏时起,契丹族就开始活跃于祖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了,按史载,一部分居濡源西(濡水,后来的滦河、上都河,现闪电河。它发源于丰宁大滩南孤石,骆驼沟、北梁一带)。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以养畜、狩猎、捕鱼为主,此期间他们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上有密切联系,与北魏政权交易,互市于和龙(辽宁朝阳) 密云(北京) 之间。此时契丹的畜牧业已相当繁盛,那么闪电河流域这样丰茂的草原肯定也是他们主要畜牧生产基地。但由于契丹族以“车马为家”,不善定点居住,更没有建立城郭的习惯,故没能留下可考证的遗迹是情理之中的。
  早在北齐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北齐曾大举袭击契丹,俘其民众十余万口,在这以后的半个世纪里,突厥和隋朝,都先后把契丹视为隐患,发动了对契丹人的进攻。这期间,契丹为了抗击外势力的侵扰,借助它畜牧业的优势,并充分利用了在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马,东奔西突,没有遭到吞并和覆灭。而且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