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昙花一现的沽源糖厂(10)
时间:2018-04-08   作者:韩仲华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停产下马--利弊权衡浅探
  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的经济调整政策,是在1979年上半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其调整改革的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我县糖厂就是在这个大气候下停产下马的。决策内幕,未见披露,不得而知。人们猜测,下马原因,不外两条,一是原料保证不了,二是企业亏损严重。
  1979年底,糖厂停产下马。之后,除留高永明等五人留守并处理遗留问题外,其余人员都重新分配安排了工作,糖厂厂址和厂房,从1982年起由县皮毛厂占用。设备、锅炉调拨给皮毛厂,发电机组调拨给砖瓦厂。专业设备,除两台甩干机拨给皮毛厂外,其余大都以钢材价格,出售给本县需用单位。直到1985年,糖厂的留用人员,除已调出的之外,其余连同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一齐移交给县皮毛厂。
  糖厂下马了,这在我县工业生产中是一件很值得惋惜的事,在糖厂职工心目中留下痛苦的回忆。而今,十多年过去了,痛定思痛,不妨回过头
来认真反思一下,重新权衡一下糖厂下马的利弊:
  糖厂下马了,从此不必再为甜菜的种植操心忧虑了……
  糖厂下马了,一个平均每年亏损六、七万元的包袱终于彻底甩掉了……
  这未尝不是好事。
  糖厂下马了,沽源县人民吃白砂糖又要靠外地调拨供应了,消费资金不声不响、如涓涓细流似地流向了外地………
  糖厂下马了,企业亏损的漏洞堵住了。同时,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渠道也堵住了……
  糖厂下马了,多年辛勤奔波好容易配套的甜菜制糖工艺技术废弃了,自制的专用设备废弃了,交了不少“学费” 培训出来的技术骨干四处飘散了……
  糖厂下马了,本来沽源企业就少,就业困难的问题,恐怕更是“望穿秋水”了……
  这未尝是好事。
  不是结尾--几句题外的话。
  本文就要结束了,但意犹未尽,还想说几句似乎是题外的话。
  许多来过沽源的制糖专家们,都一致认为沽源的土壤、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适宣种植甜菜,县统计资料表明,沽源从1958年就有种植甜菜的历史,而且面积不小。可偏偏就在以甜菜为原料的糖厂建成后,一个具有广袤土地的农业县份,却保证不了一个日处理原料30 吨的小型工厂的需要,终于使糖厂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而夭折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经验、教训,不值得人们深思吗?除此还能说些什么呢?
  在此,不妨提几个“假如”?
  1. 假如:我县糖厂当时不是下马,而是整顿, 或是转产, 其政治影响、经济损失或许比下马要小得多。张北县糖厂不就这样吗?既然人家能做到,而我们却失败了,看来这可能是个如何用好、用活、用足政策的问题。
  2. 假如:我们当初在甜菜的宣传、种植, 收购上, 多注重些经济规律,多采取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农民种植甜菜、交售甜菜的积极性不会始终调动不起来,看来,这也许是在经济工作中如何运用经济规律的问题。
  3. 据某有识之士讲,在糖厂生产的那几年,厂里虽然亏损,收购中也有压级压价、“坑农” 现象,但毕竟农民每亩甜菜的收入,要比小麦、莜麦的收入高,甚至要高出胡麻的收入。这也许又是如何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的问题。
  4. 当时,如果在企业处境困窘的时刻,多在企业管理上做些文章,多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上(包括对企业领导的思想工作) 做些文章,让群众多想些办法,少背些包袱,糖厂不一定就那么突然下马,这也许是个如何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问题。
  5. 假如……
  如上所述之系列,本意不是想诘责哪一位领导或哪一位同志,而是想通过糖厂下马这件史实,以史为鉴,启发思路,开阔视野,认真总结我县在办工业方面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这也许是糖厂下马唯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吧!
  ① 文中几组(种植、产量、生产、经营) 数字均来源于《沽源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
 
  (本文撰写中,承郭万库、高永明、陶仲亿等同志,热情地提供了大量翔实资料,特予说明,谨以致谢。)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