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旧中国时期沽源人民生活状况简述
时间:2018-04-08   作者:宋应昌   来源:沽源网   点击:

  神州大地,历史悠久,中原纷纭,边疆少数民族更是迁徙无常,沽源属少数民族时而光顾、时而消匿之地,清晰考稽实难如愿,本文只得泛泛而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诸候设郡县,全国分为36郡,沽源属上谷郡的造阳部。汉晋时代先为匈奴后属鲜卑地。隋唐为契丹地,宋朝为辽金地。辽之“凉陉”,金之, “金莲川”即今之闪电河附近。辽景宗和肖太后在此建“凉殿”经常来此纳凉狩猎,肖太后之“梳妆楼” 今尚保存完好。金世宗避署地的“景明宫” 即今大宏城子。元为上都地,明时为“开平卫”。顺治进关统一中国,分天下为15省,沽源属直隶省。公元1914年(民国3年)设察哈尔特别区始建独石县,1915年因境内有沽河发源地,取其意改称沽源县。
  在清代统一前,境内多为少数民族寄居,人口甚少,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因而土地得不到开发,资源不能利用,形成了单一的畜牧经济。很不发达。清朝统一后,为了充实边防,在坝上大量放地垦荒,关内汉民北迁上坝,当地牧民向北移居,土地逐渐开发。尤其是民国成立设察哈尔省后,官府大量拍卖坝上土地,一些豪绅权贵利用职权或后门关系以廉价套购,有的倒手转卖牟取暴利,有的网罗佃户建立自己的围子或叫营子,大放“分收地”进行盘剥。因而山东、河北、察哈尔等省的贫苦农民及无业者拉家带口扶老携幼向坝上拥来。据沽源“地名资料汇编” 记载,大部分村庄建立在这一时期。大部分村庄也以私人姓或名命名。沽源居民绝大部分来自关内,出身都很贫苦,有财有势者是不来定居的。就是那些拥有营子或围子经营大量土地的大户,只是一年来一两次催租或收债,家眷还在关里。那时人称沽源山无头,水倒流,多见石头,少见人。是荒凉不毛之地。但是由于土地广阔,牧草丰盛,只要勤劳就能活命。一般贫苦农民都视为能安身立命的宝地,而从四面八方沓至纷来。沽源人民虽出身贫苦,但也有财主、地主、贫苦人家之分,生活上也有苦乐的不同。这是因为他们上坝的时间、机遇、善于经营与否形成土地占有量多寡造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大量开发,沽源由单一的畜牧经济逐渐向农牧经济转化。因此占有土地的多寡就成为区别贫富的唯一标准。谁占有的土地多谁就富有,谁占有的土地少或没有土地谁就贫穷。因而在生活上也向两级分化出现了等级。有的养尊处优丰衣足食。有的忍饥号寒不能温饱。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