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昙花一现的沽源糖厂
时间:2018-04-08   作者:韩仲华   来源:沽源网   点击:

  沽源在七十年代,曾有一座糖厂。该厂自1971年筹建、1972年试产、1973年正式投产、1979 年停产下马,共历经了九个年头。在该厂正式存在的这九个年头中, 最高产量曾达到年产食糖195 吨, 固定资产曾多达52.2万元。这样规模的糖厂,在我们这个工业经济不发达的县,也算是显赫一时的大工厂。既使在当时张家口地区各县糖厂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厂未能继续办下去,成为在历史长河中一现的昙花。糖厂现在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它毕竟在我县存在过,并曾一度填补了我县工业的空白。为此,今天记述一下它的筹建、生产、改造、下马的全过程,虽是雨后送伞,但如能起到亡羊补牢之作角,则吾愿足矣。

  筹组建厂--遴选精兵强将
  糖,是一种甜味食料。既可把它作为直接的食品,又可以加进其它食品、饮料中甚至药物里面,让它发挥其特有的甜度和高效率的营养作用。以制糖原料来分,食糖又分为甘蔗糖和甜菜糖两大类,沽源县糖厂属甜菜制糖。
  沽源县决意建立糖厂,是由当时的县革委会于1970年底决定的。当时的背景是:全国食糖供不应求,据说是与“帝修反” 对我国的经济封锁有关。那时,工业战线上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各县都要建“五小工业”,即小化肥、小水泥、小水电、小农机、小糖厂。其战略意图是: 一为适应“备战”需要,即各地区都有规模虽不大,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则可“各自为战”。二为支农需要,以保证80 年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 当时全国兴起一股办“糖厂” 热。在此前后,河北省先后上马县办小糖厂30多家,张家口地区的张北县、阳原县、康保县也相继建成日处理原料(甜菜)30吨的小型糖厂。在此形势下,沽源县也不甘落后,赶紧“搭车”建糖厂。决定也兴办一个日处理原料30吨的小型糖厂。致于当初建糖厂的意向报告和经济技术可行性报告,现已无可稽考,故而不能妄测。
  建立糖厂决定后, 要落实这项任务的首要任务是筹组建厂的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筹划,反复遴选,才决定了糖厂的筹建班子:调小河子公社书记郭万库同志任糖厂书记兼厂革委会副主任,曾任过沽源县工业局长的侯中正同志也参加厂领导班子,之后不久,领导班子中又增加一名计委干部张玉清同志。但侯和张在当时并未明确职务。技术干部有谢作平同志、董晓平(女)同志、会计员是赵清泉同志,出纳员是王桂芳(女) 同志。其它干部还有:范成厚、郭福祥、陈国胤、丁占凯、姜恒等同志。这班人马,可以说都是精兵强将。郭万库同志是我县白土夭乡新华村人,时年刚过不惑之年,他曾在张家口煤机厂工作过, 在本县多年担任中层领导干部。因他曾涉足工业,办事又很有魄力,所以筹建糖厂的重担就压在了他的肩上。1971年初夏,时任我县革委会副主任的隋法太同志和他谈了话,交待了任务,他当即走马上任。在筹建过程中,殚精竭虑,多方筹划,而且遇有难题,当即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象糖厂自制专用设备所用的3—5mm 中厚钢板,以及当时颇为奇缺的中高碳电焊条,在当时工业原料供应异常紧张的情况下,由他亲自出马,通过在张家口地区计委工作的过去同事解决的。副主任杜维富同志, 原籍河北怀安县人, 他虽没什么正式学历,但通过自学,颇有所长,尤其对土木建筑深有造谐,糖厂的厂院规划及厂房设汁,大都出自他手。张玉清同志曾任过县科委副主任,县计委主任,侯中正同志曾任过县工业局长,由他们来当郭万库同志的助手,贡献颇多。技术干部中,谢作平同志尤其值得一提,谢系哈尔滨市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我县小河子乡泉子、大西洼等地劳动锻炼。该人时年刚20多岁,正值风茂年华,且又有学识,又能吃苦,在糖厂任技术员以及以后任副厂长期间,曾为完善制糖工艺技术,择善而从,建树不少,是当时我县不可多得的技术人才。此同志现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教授,并曾两度赴美国进修。董晓平同志,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地质系69届毕业生,原在我县大西洼下乡锻炼,筹建糖厂时,调她任技术员,糖厂自制专用设备多由她协助谢作平策划。至于范成厚、陈国胤、于占凯、姜恒等同志,都各有所长。在糖厂筹建中,基本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班子自1971年初夏开始筹组,以后又陆续有所补充和调整。班子筹组起来后,便立即展开了紧张的筹建工作。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