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沽源演绎的历史辉煌 沽源是以水之名而得名的一座塞外水城。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古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内蒙古高原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浓缩着历史传奇色彩的阴山东段——古称炭山,现又称大马群山的古老山脉呈东西走向横卧在县境东南部,成为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分水岭。山脚下汇诸泉之水而成的滦河、沽河、葫芦河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缓缓地流淌。这山、这水恰似两尊历史的坐标,忠实地记录着沽源草原千万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又似两位饱经风霜的智者,深情地等待着后来的人们,唤醒他们那遥远而又绚丽的记忆。随着地域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历史文化大踏步地向社会文明中迈进,沽源成为文明的人、智慧的人、经济的人、顺应时代潮流的人向往的地方。沽源之所以令人向往,不仅在于她的美丽,更在于她所代表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美中不足的是在没有把沽源历史文化并入红山文化系统之前,我们只能在辽、金、元这三个朝代做些文章,并一直把沽源的历史围困在游牧文化的框架内。殊不知在新石器时期沽源是典型的农业文化区,虽生产方式原始和落后,但农耕文化的因子在五千年前一直占主导地位。庆幸的是沽源政协组织人力编写《史话沽源》一书,并将挖掘沽源史前文化作为书稿中的重点,我们才有机会寻找沽源史前文化的遗址,故而才使得沉睡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因子重见天日。根据我们所采集到的文物资料,我们满有把握地把沽源的历史向前推五千年,这些佐证资料完全可以证明沽源演绎的历史辉煌。 20亿年之前,沽源开始有了这山、这水、这草原。后来就有了生命,那就是远古的猛犸象。再后来也就是十万年之前开始有了人类。那时的人还在古人阶段,过着原始群落的生活,群婚群居,正是旧石器的中期。这些人又是从那里来的?谁都知道古人是从猿人进化而来,那么生活在沽源的古人来自哪里,当然也是从猿人进化而来的。沽源60万年前有没有猿人?如果说有,那么在60万年前沽源必然有猿人适宜生存的环境,那时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和现在是大不相同的。最起码要有茂密的森林,昼夜温差也不会太大,如果象现在这样的气候,有多少猿人都得冻死,更谈不上繁衍生息。如果说没有猿人的存在,就很难解释沽源的古人来自什么地方。我们很难相信他们是从遥远的地方走来的,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有猿人存在的任何证据,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很早以前沽源应该有适合猿人生存的条件。在西辛营乡火石梁村发现的旧石器,足以证明在十万年之前沽源就有了人类的足迹。 沽源秀美的山川、草原加之四季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沽源的先民提供了生存的条件。特别是流淌不息的滦河、沽河、葫芦河这三条水系更是古代文明之源,堆堆篝火燃起的古代文明之光就是在这河流边点燃起来的。文化遗址密集、完整、兼容量大,历史年代跨度长,当属滦河流域的前水泉文化,所以我们就把沽源境内的石器文化遗存定名为滦河流域的诸文化。 滦河流域的诸文化,在全县境内均有程度不同的分布,主要包括西辛营乡五甲地文化、九连城镇榆林沟文化、平定堡镇田家营文化、闪电河乡前水泉文化、小厂镇红泥滩文化、长梁乡大宏山文化、闪电河乡马神庙文化和西辛营文化等。从10000年前一直到1600年之间,历史跨度8400年。 全新世之初,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正是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代,也称这时为中石器时代。沽源的先民就举起了新石器革命的旗帜,不畏艰辛地生活在西辛营五甲地一带,开始了定居生活。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工,主要从事采集、渔猎,并进行原始的农业生产。这时的人们还没有家庭,实行氏族社会制的生活,也是原始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年壮者出外采集食物,年长者就在居住地守护体弱、幼小者,对他们生命的最大伤害和威胁是凶猛的野兽。这时人们最大的期盼是人口的发展,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最受氏族中的尊重和最有权威,采集食物是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这时的人们虽然已经定居,但也有一定的流动性,当这个地方的可食植物采集完了,就到另一个地方去找。这时的人们都是以皮毛为衣,并以毛为表,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化叫滦河文化的五甲地类型。这是沽源境内早期新石器文化,也是滦河文化的一期文化。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