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浅析沽源的长城
时间:2017-11-10   作者:贾富海   来源:沽源网   点击:


莲花滩三棵树的北魏长城
 
  说起长城,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外国人也都为之感慨和动容。这是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和智慧凝聚的象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奇葩;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蜿蜒于沽源境内坝缘地带的“燕北长城”、“北魏长城”和残存在沽源县境东北地带的“金代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沽源悠久历史文化的亮点,是沽源历史厚重的见证。探析沽源长城的岁月历程,弄清沽源长城的来龙去脉是沽源编史修志人的历史责任。这对提高沽源历史的知名度、历史文化的美誉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9年仲夏,国内50多名研究长城文化的资深专家和2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聚集张北,召开了“中国•张北——长城论坛”研讨会,得出了相关长城方面的多项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对我们探析沽源境内长城的岁月历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这些成果中显示:从春秋战国到晚清,以每一个朝代为单位,共有22个朝代修过长城,涉及全国200多个县。最大规模修筑长城分别是:战国、北魏、金代、明代,这几次的大规模的修筑长城,都涉及到了沽源。依据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本人所掌握的一些资料,可以肯定的说:最早修筑长城的起点在沽源,修筑长城的起因也最先和沽源有关。
  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人和东北方的东胡人入侵中原。战国时,匈奴人和东胡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包括沽源。《史记•匈奴列传》中说:“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据《辞海》解释:“造阳,古地名,在今河北独石口附近。”也有的资料说“燕筑长城自上谷、造阳。”上谷在今怀来。笔者认为,不论是上谷还是造阳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是一个广阔的地区。多数资料都把“造阳”解释为“斗辟之地”,也就是很偏僻,很荒凉,没有人烟,或人烟稀少的地方。事实上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沽源都要比怀来偏僻和荒凉。造阳就是沽源,以及多伦、丰宁、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在张北——长城论坛会上,多数专家也认同造阳就是沽源区域的观点,这就完全可以断定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也是从沽源开始修筑的。
  再从长城的防御作用和防御对象分析,沽源的长城也是修筑最早的。修筑长城的原因也是和沽源这一区域有很大的关系的。
  战国时期,沽源属于匈奴、东胡的战领区,又是燕国的北境地。匈奴人、东胡人在燕国北部频繁出没,对中原王朝不断进行侵犯,掠夺中原人的财物、粮食和人口,搅的中原无有宁日。追又追不上,防又防不住,因为胡人擅于骑射,行动诡异,来去无踪。也不知什么人就想出了能否仿照京城的样子,在国境线上建成一道高高的城墙。用城墙抵挡胡人的马队,此议一出,一片哗然,在万里边境线上修筑城墙,近乎异想天开,不可思议,但是,国王需要国家安全,百姓安定,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办法比修筑城墙更保险。然后,燕昭王、赵武灵王、秦昭王分段开工各修各国的边墙。后来,又不知是谁发出感叹:“这哪里是什么城墙 ,简直是一道长城。”这句感叹得到了公认,“长城”这一边境墙的美誉就诞生了。
  长城确实起了很大作用,长城之内的农人多了几份安宁,长城之外的匈奴人和东胡人也多了几份收敛。此后的多少年,守长城卫兵胡子都白了,也没有再见到匈奴的影子。长城这无法代替的作用,得到了各诸候列国和以后各代的共认。从战国到大清国前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利用、修筑长城。有的是防御盘踞北方的游牧人,也有的是抵御各诸候国的列入侵,故而长城也就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再后来长城除了防御外患的功能外,又有了新的思想内容,即就是疆界,是一个国度的势力范围和强盛的象征。也就好象大户人家圈院墙一样,大户人家总想把院墙圈得大一些,垒得高一些。院墙除了防盗安全的功能外,更有了势力界线的显示。
  追溯长城的沧桑岁月,虽有劳动人民的饥苦艰辛和“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痛诉,但事过千秋,长城却成为先人留给华夏子孙千秋万代的财富,成为中国历史光辉灿烂文化的瑰宝,成为中国人民的荣耀。她,荣耀着祖国的万里江山,也最先荣耀着沽水草原。
  沽源境内有三道长城,分别为“燕北长城”、“北魏长城”、“金代长城”。这三道长城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沧桑,5个朝代的修筑和利用。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