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俗
在历史上,人们处理尸体的方法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竹林葬、野葬”,各民族有各民族的葬法。遵循的理念是“人生最终吃啥还啥”,养田种地的内地人,将尸体埋入地下,还到土中,在海边靠渔业为生的人,死后将遗体沉入水中。历史上,佛家多主张火葬,说人死后将尸体化作青烟,到另一个极乐世界中去生存。
解放前,坝上草原是半农半牧区,居住着汉满蒙回等民族的移民。汉族人以土葬为主,蒙族人以火葬为主,究其葬法,完全是由当时的民俗传承、地理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农事季节来决定。家庭富有者,农事不忙,丧葬期长一些,家境贫寒,农事正值金秋收获季节,丧葬期短一些三天内既完成。
汉族人墓葬,称之为坟,下边挖穴,上面埋一大土堆。蒙族人墓葬,只挖穴不堆土,掩埋尸体后坟头和地表持平,称之为墓。这是蒙汉葬法区别之处。无论哪种葬法,都是历史悠久连绵不断。加之崇拜先辈的厚葬习俗,丧葬习俗极其繁琐、庄重。究其起源,是人们崇拜人有灵魂的产生,认为人虽然离开了人世,但灵魂仍然活着,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这些不死的灵魂,还能回到人间来降祸福。因此,人们对于死去的祖辈除了存有感情上的怀念之外,还盼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的生活,并对本家本族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这就产生了一种敬重的、复杂的、神秘的祭祀崇拜丧礼习俗。
解放前,当时生活在此地的汉族人,人死后装棺土葬是绝大部分,有的无儿无女,死后只裹一张破苇蓆,将尸体简单地埋入坟中。还有的用两口瓷瓮一对为棺,将尸体装入其中,草绳一捆,掩埋地中。未满周岁的幼儿死后,则用野葬的方法,将尸体抛于荒郊野外,任凭狗狼吞啃。
蒙族人的火葬,是与现代化的火葬有根本不同。人死后,将尸体清洗净,穿上最时尚的民族服装,外面用新白布裹七层。将尸体放到马车上,头朝后拉到很远很远的荒野,然后打着马车奔跑,让马车颠动尸体,从车后掉到地上,那就是火葬地点。然后在尸体上浇上油,周围放上很多很多的柴草、干牛粪,引燃火起,自由燃尽,亲人儿女跪在一旁微微啼哭,祭典供奉。待火灭后,剩下骨骸捡起来,装入一个大瓷罐中,用红布系口,将遗骨运回出生地,掩埋。也有的暂不掩埋,在家中供奉。
坝上的汉族人墓葬,一般的只是普通的葬法,不带随葬珍品,其墓深不足两米,上面留土堆为坟,最怕盗墓,如若墓穴被盗,传说是三辈人都不吉利。
丧礼按当时当地的习俗,一般分为入殓、报丧、戴孝、掘墓、出殡、埋葬、圆坟仪程。那是对百年来丧礼的传承。
坝上人临终前,忌讳跟前没有亲人,或者死者见不到自己想见到的人,所以,老年人说:“‘养老送终’才是最孝的儿女亲人。死者禁忌死在荒郊野外,临咽气的时候死在正室,称谓人生最大的幸福,老有所终。”
人在即将断气时,要将原来身下铺的毛毡抽掉,恐怕人死在毛毡上来世转生为带毛的兽类。也许是人死后毛毡不能再用的惜物心理。
死亡的时辰,民间也很在意,忌讳死在数九寒天,死在三伏天热季节,说死在这期间的人是办了缺德的事,坏了良心。其实是死在这期间,会给亲友们更添一层烦忧。
坝上民间传说着“善有善终,恶有恶报”的说法,人们把被杀害、被淹死、被烧死、被轧死、上吊、服毒等非不正常死亡的人视为恶死,尸体不准入主坟,另埋别处,入坟会恶运危及后人。
病人危急时要抓紧穿好寿衣,不能光着身子去见阎王。临咽气时,禁忌孕妇近前,恐会被死者的亡灵扑着胎儿。
忌做寿衣用“锻子”料,谐音“断子”,全身上下不准穿带皮毛的衣裳,寿衣不准钉扣子,全部做布带子系身。
禁忌老人的寿棺材做好后,放在一定的地方不能再随意挪动,挪动会带来疾病。
忌死者脸上不盖遮面纸,即人死已归阴,不应再见天日,否则是给死者造罪。
入殓时,死者的口中要放一枚硬币,传说不放硬币来世要转生哑巴。入殓前,死者的双脚要用麻辫子拴住,三天开眼光时剪断,取出。意为将灵魂扣三日再归阴。
人死后,要将尸体当日晚入棺,不能停在炕上数椽子,背炕板子,再给死者造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