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礼纳吉 坝上民间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兆,命中姻缘”作为依据。经双方了解基本适合,就把婚姻之事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现在的结婚证。那时称作“婚书”。男家送女家的叫“乾书”,女家送男家的叫“坤书”。此后,男女双方都受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如有变更需经过双方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逢年过节男方还要给女方家送礼,并且还要供养女方的四季衣服。 (四)纳征 就是男家送聘礼给女家,也就是后世的送财礼,送嫁妆。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家才可择日娶女孩过门。因此,多少年来人们把婚姻称作“买卖婚姻”。女方家收下聘礼要将一小部分退还男方,表示对男方的尊敬。 坝上地区在送财礼时,必须选择吉日,一般是农历三、六、九日。由媒人、送财礼二人、男方长辈一人、女婿同去女方家送礼帖。礼帖是用红纸写成,折成十二折,如果是男家送给女家的,上面就写“端肃”二字。内容写些《礼记》中的吉祥句子,在送财礼时,必须要送一块带骨的猪肉,其意为双方已是骨肉相连的亲家。 这时男家和女家都要宴请亲友,宣告已和某家结为亲戚。 (五)请期 财礼送过之后,婚姻基本缔结,接下来就该迎娶过门了。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节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方家,征得女方的同意,以及拟定选择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选择吉日主要以当时的历书黄黑日为依据,参照当地民俗三、六、九进行。这种请期过程一般都口头传话进行。 (六)请嫁 经男女双方定下婚礼日期之后,男方备礼去女方家告知迎娶的路线、时间及迎亲的人数等,让女方做好出嫁前的准备工作。那时的婚礼仪式不是一天完成,而是要持续两三天。第一天,女方家请人去男方家察看喜房,民间称为“验床”或“暖房”。第二天是迎亲日,迎娶新娘过门、拜堂,这是正式的婚礼大典。第三天是“认大小”、“回门”。认大小就是把前来参加婚礼的亲友按辈份大小排列入座,让新郎、新娘施礼、磕头、敬酒,被认大小的人都要不同程度地拿出贺礼钱,赠于新娘。次日,女方家派专车去接新郎、新娘回娘家,民间称之为“回门”。一般是“去三回九越过越有”,意思是在男方家呆了三天,需回女方家住九天方才吉利。 正式婚礼的前一天,女儿家要做女儿的出嫁准备。 (1)绞脸。旧时习俗,妇女除非结婚,绝对不允许剃掉脸上的汗毛,民间称“此女孩子为毛头女”。唯独在结婚的前夕也就是“上轿戴冠子”之前,才能开始人生的第一次“绞脸”。方法是由一名有经验的妇女,手拿一根坚韧的细线,用两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贴在出嫁女子的脸部,然后用手一驰一张,就可以拔掉脸上的茸毛,使面部光彩明净。 (2)梳头戴凤冠。女方家请一个“好命人”民间俗称“全可人”,给出嫁的女儿梳头,加戴凤冠,再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发簪。仪式完毕后,穿上结婚礼服,向天公和其他神佛祖先牌位祭拜。然后给父母敬上一杯茶,向父母行拜别礼。 (3)食姐妹饭。女子从此出嫁,即脱离生身父母之爱,要和兄弟姐妹离别,到另外一个新环境度过一生。所以在出嫁的前天,要和兄弟姐妹特别隆重地举行一次惜别宴。民间称之谓“食姐妹饭”,宴席间兄弟姐妹说些吉利话,祝将出嫁的新人婚姻美满。 (4)食翻身饼。晚上,母亲亲手烙一张大糖饼,只给出嫁的女儿一人吃,祝愿女儿生活美满,如糖一样甜蜜。饼吃过后,新人进行化妆,穿上结婚礼服,搭上红盖头,而后回到闺房,静候男家迎娶,再不准接见任何人。传统说法是怕犯冲煞。 搭红盖头是哪朝哪代兴起来的,为什么搭红盖头? 有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殷商末代纣王,他有个皇叔叫闻仲,此人勇冠三军,有万夫不敌之勇,满朝文武,八方诸侯没有一个不敬重他的。唯有一点太惧内,太怕自己的老婆了……纣王不信,有一天亲自到皇叔家去看个究竟。赶巧,皇叔正被逼双膝跪在地上,为婶娘打火点土烟呢。纣王见此情景,气的把脚一跺,回到金殿,命金发武士,“速把我婶娘拿下!”万岁旨意,谁敢违抗,随即把婶娘押来。纣王怒斥道:“你身为内府家眷,不好好侍奉自己的丈夫,挖空心思地屈辱我皇叔,成何体统,这样歹毒的泼妇,留有何用,推出去,斩!”“咔嚓”人头落地,武士们拿过三尺白绫,去堵脖子上喷涌而出的鲜血,结果白绫被染得通红通红。纣王说:“就以这鲜红的红绫为戒,妻子从一开始就不能虐待丈夫。今后女孩出嫁,头上都要罩块红布,记着这一深刻教训,好好过日子,侍奉尊爱丈夫。”圣旨一下,各州府立即照办。从此,女孩出嫁,都要搭红盖头布,这种习俗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搭红盖头布是防冲煞,象征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 也有的地方,姑娘的开脸和化妆打扮是在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这边送亲人陪着娶亲人吃饭,那边姑娘在闺房中梳装。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