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大二号是一个文化园,是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话剧,是一本厚厚的书。
文化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结果,我们在踏进大二号历史之门,寻觅大二号商贸发展,农耕文明进入的轨迹时,最让我们感怀的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弘扬,文化的兼容和文化在整合中的进步。
大二号人秉承最原始的教育模式和多样的传播文化的方法。在二豪镇形成之初,各个商户还没有定居下来的时候,商人多以诚信道德为教育理念,故而在大二号就形成了“春赊秋还”的一种特殊的商贸文化。也由此而产生了商铺对伙计,对家人,对子女进行的修身教育。凡是到大二号商铺做事、做活的人都要经过修身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礼貌待人,如何善待他人,如何尊敬师长和长辈等。也就有了“欲为人上人,先提三把壶”,的说法。对文化知识的传播主要是由商户的掌柜或东家对伙计、进行些识字、抄写、记帐和珠算等知识方面的教育。散落在民间不同版本或手抄本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主要的教材。到清末民初,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开始了带有学制的正规教育。
医药文化是大二号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大二号从事医药行业的民间流医、郎中对大二号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按大二号老人们回忆说,最早在大二号行医的郎中,在给人们看病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文化知识。教乡间的少年识字、写字,也为人们代写书信。有些不懂的事也向这些人请教,所以就把看病的郎中也叫成了先生。民间的流医、郎中去的地方多,见识也广,把外界的文化信息不断地传到了大二号。流医、郎中在大二号倍受人们的欢迎,谁家的孩子多病,或是想长大后有些出息,就把郎中认作 “干爹”。由此可见乡间的流医、郎中在当时很有威望。后来二豪镇人口多了,相对病人也就多了,医药就成了二豪镇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了病人也有了人脉关系,流动的郎中也就在大二号开了药铺、药店。在清嘉庆年间,传说二豪镇有一家很大的药铺,叫“鹤寿堂”,开药店的先生曾经是北京五大药铺之一“鹤年堂”里一名验收药材的工人。此人姓靳,是关东人。白天看病,晚上就教大户人家的孩子们识字。在嘉庆时期,二豪镇的人常患一种嘿喽病,相似于哮喘,该药店医治好了不少的病人。后来这个靳先生发展成了医药商人,到了外地就没有回来。到光绪年间二豪镇药铺、药店很多,也成了坝上医药文化中心,药材销售中心。民国十五年之后,随着二豪镇的衰落,医药业也开始萧条。到建国初期仍有药店、药铺13家,华美药店,周家药铺是最大的。
大二号的戏剧艺术是大二号地域文化的亮点,也是梨园天地里的一支独秀,是对传统的评剧、晋剧进行了传承和移植,派生出大二号本土的乡间艺术门类。大二号人口来源广泛,文化资源丰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多种文化形态不断地碰撞和兼容后形成出独具特色的一种演出形式。“打坐唱”、“盆锅口”、“屋里红”都是大二号最早流行的表演形式。大二号浓厚的戏剧文化氛围,造就了许多戏剧艺术人才,对沽源的戏剧文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大二号村主要剧种有晋剧、评剧、二人台和说唱艺术的“评书”、“乐亭大鼓”等多种艺术门类。涌现出乡间评剧名人杨建秋、杨桂兰,曾经被冠以“大二号二杨”之称,轰动一时。晋剧名角金方红、李文仁等人加入县剧团,成为张家口地区戏剧界的优秀演员。在晋东,冀北,蒙南地区很有影响力,为晋剧艺术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大二号人,他们的名字在乡亲们的口碑里传颂,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沽源这片滚热的沃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