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二号
大二号的手工艺及手工艺人(4)
时间:2017-11-03   作者:李富荣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四、大二号的箩匠
  大二号北滩有个地方叫罗圈儿铺,这个地名的来历要从大二号曾经有过的一个箩匠说起。这个箩匠是沧州市南皮县人,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挑着手艺担子,一路吆喝着,靠沿路卖箩子,给人修补箩子赚钱糊口,风餐露宿,来到大二号。富庶繁荣的大二号立刻吸引住他的眼球、止住他流浪的脚步,他就留下在大二号住了下来。为躲避大二号城里警察署、税务所的敲诈盘剥,箩匠在积攒些钱之后,就在城外的北滩自己盖了几间简陋的房子居住,靠给大二号及附近村子的人们掌箩子、补箩子维持生活。
  过去,老百姓用石磨磨粮食,磨出的面粉里含有麸皮,必须经箩子箩出麸皮才能得到面粉。因此箩子是家庭主妇们常用的东西,家家都必须具备。箩子是用来分离粗细面粉的,所以底孔有粗有细之分。粗孔叫粗箩子箩,细孔的就叫细箩子。箩底最早的时候用马尾做成网,后来使用细铜丝网或尼龙网。
  箩匠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是马尾网(铜丝网或尼龙网)、木板、牛皮绳子,打孔的钻子,刀等作箩工具。
  作箩的第一道工序是做作箩圈。箩圈要用柳木做成,箩匠先将柳木锯成薄板,再将薄板用水浸泡一下,然后用火烤,边烤边使之弯曲,最后将柳木板弯成一个口径约30公分左右,高约10公分左右的圆筒(箩圈),圆筒周围再用牛皮绳固定好。这样,罗圈就做好了。
  做箩的第二道工序是上箩底。就是在箩圈的底部蒙上箩网。上网之前先要在箩圈上打孔,再在箩圈的底部蒙上网后用牛皮绳子固定好箩底。蒙好箩底后,在箩圈外还要用木片再罩一圈,把箩底的边缘罩在里边,一则结实,二则好看。这样一个箩子就做成了。
  箩匠有时走街串户揽活干,有时村民找上门来买箩子,或者修补他们用坏的旧箩子。大二号人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姓名,都喊他箩匠。管这个只有箩匠一家居住的地方叫罗圈儿铺。
  后来随着大二号的衰落,箩匠及其家人也不知所终。只留下几间房子在清风中明月下诉说着过去,诉说着沧桑巨变中的往昔岁月。
现在农村人的面都是用机器磨或者直接去买现成的,箩子虽然也有,但已经不怎么用了,做箩修箩的箩匠也几乎碰不到了。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