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大二号 >

绪论(5)

时间: 2017-11-05 19:04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贾富海 点击:


 

  大二号曾经有过三个名字,“二豪镇”,“二号地”,“大二号”。这三种不同叫法,分别记录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显示了大二号在二百多年的历史行程中,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社会变革。
  二豪镇,是大二号最早的名字。我们在实地调查采访时,据一位回族群众宫续录老人说,在大二号村西清理一座旧院子的废墟时,发现一块门牌号,上面有“二豪镇”的字样。在清代至民国官家的公文资料里,对大二号的称谓都是“二豪镇”。这就更说明二豪镇。是这里最早启用的的名字也是使用最常的名字,是大二号起步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
  二豪镇,形成于清雍正10年前后,因旅蒙商人在此进行露宿,囤货,进行货物交换等生意行为而得名。
  “先有大二号,后又喇嘛庙”这是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喇嘛庙,在过去指的是多伦。民间流传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空穴来风,一般都是从事物的某一个角度或者是从一种现象的存在来说的。多伦有二座最大的寺庙,一是汇宗寺,再是善因寺,因主持寺庙的都是喇嘛,就叫成了喇嘛庙。汇宗寺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善因寺雍正九年(1731年),这二座寺庙的建成让多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多伦不仅因此而成为政治、宗教的统治中心,也是商贸经济中心。每年蒙古各地的王爷趁到多伦朝拜的机会,带着浩浩荡荡的商队与内地进行长达数月的贸易活动。“多伦诺尔因建庙而兴,建成集镇,日趋繁华”这是对当时多伦的真实写照。多伦有了喇嘛庙,人口逐渐就多了起来,同时多伦也就成了漠南、漠北东四盟蒙古部众通往北京的交通要道。到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至喇嘛庙建成后的20年的时间,多伦就成了北方草原最大的商贸集市之一,建成了“兴化镇”,就是当时买卖营。再后来因为兴化镇多有水泡子,而蒙古人又把水泡子叫诺尔,这里就叫成了多伦诺尔,兴化镇就慢慢的淡化了。
  大二号在当时又是这一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并且是清政府设置的货物检查站,是商队歇脚、打尖、补充给养,接受检查的地方。雍正十年(1732年)多伦诺儿设理事同知厅,对边商贸易管理的同时,也鼓励各路的旅蒙商到多伦和蒙古贵族、宗教界的上层人物进行交易。这些旅蒙商人分别从张家口、独石口等地到多伦,都要经过大二号,因此在民间流传的“先有大二号,后有喇嘛庙”是一种的误传。多伦早于大二号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先有大二号,后有喇嘛庙”与事实不符。应该是“先到大二号,后到喇嘛庙”这才合乎情理。去往多伦的这些商人,要在大二号做短暂的停留,在停留期间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意往来,久而久之在这里就形成了贸易市场,“二豪镇”也由此而诞生。
  二豪镇,是随着在雍正五年(1727年)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产生的,是多伦诺尔商贸市场之一。多伦诺尔的发展,促成了二豪镇的诞生,二豪镇的发展又促使了多伦诺尔的繁荣,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豪镇,是清政府在大二号设定的一个货物检查站。康熙在多伦会盟后虽然放开了内地与边塞的商贸交流,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容许“龙票商”、“顶戴商”和一些与朝廷大员有关联的商人到多伦进行商品交易,不允许内地商人长时间在塞外居住。到雍正年间清政府放宽了内地商人到多伦及其蒙古腹地经商的规定。进入多伦经商的旅蒙商人在察哈尔都统,或多伦诺尔理事同知衙门领到“部票”就可以在指定范围就行商贸活动。由察哈尔都统和多伦诺尔理事同知衙门发放的部票叫法繁多,也叫印票、路引、路照、路据、口票、龙票等,是商贾出入蒙地的凭据,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这些旅蒙商人在领取部票时,要严格进行登记,必须注明人数、姓名、货物的品种和起程的日期,若果超出了部票规定的日期,商人要受到处罚。沿途设立若干检查站点,二豪镇就是清政府在这里设立的一个重要的站点。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