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红色沃土丁庄湾
当前位置: 主页 > 丁庄湾 > 沃土佳话 >

前言

时间: 2017-04-01 22:19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贾富海 点击:
  《沃土佳话》这部书,是由莲花滩乡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编纂的。具体编撰工作任务是由沽源文化学社,发动起一群群酷爱文学,热衷于沽源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并有所担当和责任的业余诗人、作家,草根文人组成的一支文化团队,精心倾力编纂的。目的是将沽源境内沿坝缘山脉、河流两岸、烽火边塞,沉积和散落的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献给沽源人民,献给渴望了解、亲近、融入沽源这片沃土的人们。并以此为介体传承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为旅游文化产业提供支撑和服务。
  沽源的民俗文化是一份幽深的怀念,是一份热衷的留恋,是一份激情的感动,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是一条漫长幽静的路。它以坝缘山峦的跌宕起伏而悠久绵长,以人口来源的地域不同而风俗各异,又由其居住环境的差异,乡俗有别。民风不一。随着岁月年轮的变换交替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广泛和深入,不一有别的民风民俗,得到了长时间的碰撞和融汇,呈现出多元体、复合型的文化构成。本书编辑在挖掘原始自然的基调中,更注重对变异方面的整理和展现。从社会发展的视觉看待沉积的文化内涵,更觉得民俗文化凝聚的精神光环和传承的价值。
  沽源民俗文化的多元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来源的多民族,多区域。沽源境内居住着多个民族,主要为汉族、回族、蒙族、满族为基本常居民族。而民族人口来源及其广泛,素有来自“九区十八县”之说。依据《察哈尔通知》及相关史料记载,沽源人口来源主要是来自平北、晋北,直隶地区。平北主要是指北京(旧时称北平)以北的承德、丰宁地区。晋中主要是指山西北部的大同、天镇、阳高地区。直隶主要是指赤城、怀来、蔚县、怀安、万全、阳原等地。但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实际调查,沽源人口来源远不只这些地区。不说现在,就以民国前迁移到沽源的就有山东、内蒙、河南、东北、冀东等广大地区。就民俗文化形成的源源而论,人口来源无疑就是民俗文化的源头,多地区的人口来源就注定了沽源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沽源民俗文化的地域化,主要取决于居住环境的差异。虽然同一地区的人口来源,因其居住环境的差异及其影响,民俗文化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和通化。沽源由于地理环境结构的多元化,民俗文化也彰显了独有的地域性。沿坝地带多以山脉、沟壑居住的居民,由于交通、交流等方面的相对闭塞,外界文化不易介入,民俗文脉基本保持了一定程度原始状态。而以平原、河川居住的居民因其居住的环境交通便捷,人口流动性较大且文化交流也相对的广泛,民俗文脉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原本的文化基因就会有程度不同的兼容和改变。
  由于人口来源、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沽源民俗文化基本形成了四个文化板块。东北部为丝绸文化、西部为项链文化、中北部为球体文化,南部为碾子文化。然而在四个文化板块中的文化形态并非孤立存在,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存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书编辑主要以坝缘一线的碾子文化为载体,在侧重反映莲花滩、丰源店、西辛营、小厂一线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也兼容地反映了其它乡镇的一些文化现象。
  沽源沿坝一带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沉积着厚重的地域文化。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感人情怀的邻里佳话,也有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白河(旧称沽河)、黑河、葫芦河、王安保落河,在千百年的迂回流淌中,诉说着坝缘文脉的风雨沧桑,见证了这里民俗文化的峥嵘岁月。老女沟的贞洁牌坊,三棵树的边墙长城,榛子沟的辘轳老井,记忆着岁月蹉跎的悲欢离合,倾吐着凡尘世嚣的烟云往事。丁庄湾的老碾、老磨,泉子沟的古庙、老匾,记载和碾转着几代人的热血乡愁,流溢着人情世故的感慨和忧伤。一代接一代,一辈又一辈的庄稼人繁衍生息在这里,执着和守候在这里。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原始粗犷,质朴勤劳的精神积淀了碾子文化的光环,形成了坚韧不拔,热情豪放的人文精神。他们以坝的蜿蜒连绵而豪迈奔放,以坝的起伏跌宕而坚强厚重。
  坝,是一条冈峦起伏,蜿蜒连绵的群岭山脉,是由内蒙古阴山余脉与冀北燕山北段交汇后形成的一条大岭。西起尚义走张北、崇礼,入赤城,经沽源穿过丰宁、围场后与大兴安岭连接,总面积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古时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分水岭,亦为大漠与中原的分界线。元代称“陀罗岔”也称“崖”,清代称“大岭”其后称“大坝”。民国称“口”,坝下为口里,坝上为口外。新中国成立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后,河北按地理称谓行政区域始称为“坝”。一坝分南北,一坝化暖寒,这是一道特殊的地理坐标,一条明显的气候落差线。沽源的南部地区就偎依在坝的怀抱里,展示着历史的进程和辉煌。
  坝、是一方幽怨深沉,尘封旷日的文化摇篮,是历史文化奠基起来的文化脊梁。编者就沽源出土的石器文物和文献资料考证后,将沽源的史前文化,分为四期文化形态类属于北方红山文化范畴。依次由中石器向新石器、青铜器、铁器过度。主要包括“西辛营五甲地文化”、“九连城榆林沟文化”、“平定堡田家营文化”、“闪电河前水泉文化”、“小厂红泥滩文化”、“长梁大宏山文化”、“闪电河马神庙文化”“莲花滩榛子沟文化”。从这些散落的文化遗存看,坝缘一线的“莲花滩榛子沟文化”比“闪电河前水泉文化”少晚。榛子沟、丁庄湾一带人类的历史岁月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与红山文化系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同期。
  从丁庄湾村北的后山梁上,采集到的石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石磨、石棒、石锄、石刀等多是用来耕作的,大约在45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始生活。用最原始的劳动方式把情怀和豪放,播撒在坝缘一线,这便是民俗文化开端。新石器解体后,历史步入了新的纪元。是山戎人先把牛羊带到这里放牧饲养,还是匈奴人先来到这里饮血杀戮?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从榛子沟一带的古墓老坟,和文保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数据推断,战国时期在丁庄湾、西辛营、丰源店一线就有了社会性的集团聚落,以及社会化的生产活动是完全可能的。
  当历史的脚步踏进魏晋后,坝缘沃土有了游牧民族的融合与碰撞。一道东起赤城西走五原的万里长城就横亘在莲花滩三棵树的山脊上。中古时期的先人把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文化,回声在群山峻岭,扎根在沃土草原。辽金元时代,草原文化走到了辉煌。西幸营的辽代权场,黄盖淖西大井的商贸聚落,见证了中原文明与草原文化开始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碰撞与融合。偎依在坝缘怀抱里的莲花滩、西坝、四座窑、榛子沟等处的聚落遗址足以证明,这一带的山坳中开始有了晨起的炊烟和无眠的篝火。
  人类的进步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制度的演化和变革,大元王朝退居历史霸主之后,沽源这片草原开始安静下来。曾经在坝上草原骄横一时的蒙古部落退走漠北。金莲川幕府成为过去,察哈诺尔行宫成了废墟,梳妆楼墓群变成了演绎中的传说。日间的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夜色里的月亮把皓洁的银光撒满了整个草原。从元末至正十八年(1358年)刘富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横扫塞北,到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坝缘山坳里有了第一个村落前,这片草原在平静的岁月中等待了120余年。
  明代,中原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历程,防范外族侵入固守疆土,成为明王朝的重要治国策略。重修万里长城,增设九边重镇,对关隘把守及其严格。屯守在开平卫的戍边军卒长年累月地驻守独石口,把守着这道由内地通往草原深处的重要关口。到成化年间为加强国力当朝推行实边政策,才允许戍边军卒出关开垦良田,但令其春播秋归,史称军垦。久而久之年老军卒畏惧跋徒劳苦,就在关外偷偷地居住下来。到万历十年(1582年)丁庄湾、三棵树、同兴号相继建村,坝缘的山坳里有了人家,有了炊烟。这是沽源最早的村落,也是这片沃土辉煌历史的起点,民俗情缘,民俗文化交融的开始。
  岁月蹉跎,斗转星移,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众攻入北京将明王朝推入谷底。后金满洲趁机入关建立大清,再次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霸主。清王朝建立后,打破了坝上草原120余年的平静,1675年(康熙十四年),清廷将察哈尔部众从辽西义州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安置。建八旗四牧场,史称“十二旗群”。沽源分属镶白旗,太仆寺左翼牧场。坝缘肥沃的热土开始有了生机,有了驼马,也有了牛羊。雪白的毡帐追随着牧群游牧迁徙,无眠的篝火相伴着牧人的长调在山谷间萦绕回荡。历史步入到清代中叶,沿坝牧地招民放垦,农家村落越来越多,人口迅速发展。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设独石口理事同知厅。在丁庄湾设立分汛把总署,管理坝缘一线地亩钱粮及逃盗匪患。这是在沽源境内设立最早的施政衙门。历史的云朵编织着社会产业的多元,也催生着民俗文化的丰厚。到光绪年间,社会生业格局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早期丁庄湾、三棵树、同兴号、莲花滩、明镜沟等村落的建立之后。沿葫芦河、二道营河、闪电河、义合成河等流域的村落也相继建成,开荒种地成为社会产业的主流。谷嘴窑子岳占英家犁地的老牛,把地从口里垦到了口外。三间房清代老坟的主人把地从山前也开到了山后,二贵刘家、杨家也从口里迁到了口外,在莲花滩大营子置田建院安顿下来。时之此时,坝缘怀抱良田千顷,五谷丰登。游牧风俗开始与农耕民俗相并兼容,多远体的民俗文化基本形成。椴木梁的“潘公祠”,杨家营的“苗家庙”把民俗文化再次推向了一个发展的里程。
  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中华民国,统治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彻底坍塌,中国社会迈进了新的历史纪元。沿坝一线的民俗文化也有了新的一页。西米克图村有了晋剧班,羊库伦村有了打座唱。老女沟村有了感人故事,段家坟之谜也有了说法。碾磨有了情怀,老井有了传说。坝缘怀抱乡俗炫丽,民风河水柔情流淌,民俗文化的灼热烧红了天上的太阳。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俗文化在生产实践中催生发展,在人民生活中丰富完善,在社会进步中整合,在事业前行中传承。本书编纂坚持以正能量的弘扬广大为出发点,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原则。从民间广泛收集资料,取其精华。让弥留在历史尘埃里的故事传说、美好佳话灵性起来,再次走进现实的生活。用三棵树的鸿雁、冰山梁的博弈、干水河的香客、支锅石的遐想、张帽山的趣事等等,串起人类社会真诚善良的轨迹,彰显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无穷魅力。
  本书采编的稿件除民风习俗外,也注重了现实生活中反映感恩稿件的采编。“娘的油灯”、“母亲的泪水”、“榛子沟的山货”、“棠梨沟老磨”、“王保场院里的吆喝”等稿件都极大程度地把民俗文化,提高到载德报恩的思想范畴。借以增强本书的思想性、教育性、可读写。
  《沃土佳话》这部书稿,是沽源一群文化人对沽源这片沃土的忠诚;是对沽源文化事业的满腔热诚,对沽源人民的爱戴和奉献;是他们艰辛劳动的成果。本书的编纂过程是莲花滩乡党委、政府支持领导的过程,也是热心于沽源文化事业建设的各界仁人志士关注帮助的过程。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错误与不周之处很多,但这毕竟是编者的一份心血。为本书编篆提供帮助的人很多,恕不一一提名,在此一并谢过!

  2016年10月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