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红色沃土丁庄湾
当前位置: 主页 > 丁庄湾 > 沃土佳话 >

大营子的老户人家

时间: 2017-04-01 21:24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李富荣 点击:
  大营子村位于莲花滩村东南方向,约二里许的坝缘一带,是沽源县建村较早的村庄之一。问起村中老户人家的来历,这一带许多人会用祖辈相传一句话来回答你——“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又称莲花城,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政府驻地大槐树镇),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来到这里的。
  民间传说中明初的洪洞大批迁民,是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始的,到永乐十五年,历时五十年之久。明初,为从元末战乱和燕王扫北(即“靖难之战”)的阴霾中走出来,改善冀鲁豫广大地区由于兵乱蝗疫、天灾人祸造成的“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状况,恢复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明朝统治者实施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从人口密集的山西组织大批乡民,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结,发给凭照川资,强行迁往各地。
  明初的洪洞大迁徙虽只持续了约半个世纪,却拉开了明后期直至民国数百年自发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这一时期,平原地区基本开发完毕。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农民为谋生计往往奔向人口相对稀少、尚待开发的地区。坝上草原这一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农耕文明,开始有了村落。
  事实上,大营子村先民从山西迁来此地跟洪洞县跟大槐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不过是沿用了先人的说法而已,说明他们是如何披着一路风尘,带着一身疲惫,从人口密集的山西大地艰难跋涉而来的。大概明初洪洞大迁徙之后,所有山西迁民都会说自己是来自大槐树下。做为华人老家的大槐树已经成为人口迁徙的一个共同集散地,成为一个标志,一种符号。
  不过,最早来大营子村开荒定居的村民确实多来自山西。约在清康熙年间,瓦房院二贵刘家、东院杨家等先民相继从山西迁来大营子,筚路蓝缕不辞辛劳地开荒种地、安家置业,成为大营子最早的居民。这些来自华人老家的先民们秉承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质朴为人、耕读为乐。
  二贵刘家因出了个秀才刘二贵而得名,是大营子人口最多、最富有的人家。到解放前夕,二贵刘家在赤城、张家口等地都有自己的买卖。大营子及附近村落的土地都是刘家的,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据说刘家的房子修得很高大,且用圆筒瓦盖顶,修有门楼,门楼里圆石铺地,台阶是用整条石条砌成的。这在当时是很气派的,因此,瓦房院就成了二贵刘家的代名词被人们呼来叫去,可能多少带有羡慕的成分在里面。
  刘二贵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然而,二贵秀才既不为官做宰,也不经商买卖,而是恭耕田亩、读书为乐,过着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耕读闲暇,他也会像当地其他人一样,擓起粪筐捡拾牛马猪狗等牲畜粪便,用来烧火,或者沤粪积肥。因此,二贵秀才又被村民戏称猪狗粪秀才。
  二贵刘家的土地在土改时被分给村民,刘家人也从那时起迁往外地,逐渐跟村民们失去了联系。
  东院杨家,祖籍山西阳曲县文川村。清康熙年间,杨家哥俩移民到赤城闫家沟屯田置地。在莲花滩大营子也置买了田地。后来,其后代杨兴章只身到大营子经营田产,从此在这里扎下根来,到现在香火已经延续至第六代。1868年杨兴章育有一子杨茂枝,杨茂枝勤俭持家,家业在他手里得到发展壮大。
  杨家一直有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到了杨茂枝这一代更是把这种作风发展到极致。杨茂枝的小气,在当时十里八乡都是很出名的,人送外号“老土鳖”。老土鳖,土鳖到什么程度呢?他竟把自己家种的叶子烟卖掉,自己抽红豆叶子。能自己干的,他都尽量自己干,不舍得花钱雇人。到农忙季节,万不得已必须雇人干活的时候,杨茂枝自有他精明的地方。他会把前来找活的人请到家里吃莜面傀儡,能吃两碗傀儡的他才雇佣。给长工短汉吃莜麦面傀儡,自己和家人却吃莜麦鱼子面傀儡。
  农闲时,杨茂枝从不让自己闲着,搂柴、捡粪,用来烧火做饭,自己家的羊砖子从来舍不得烧,而是攒起来垛在柴房里。有一年,连续下了40天连阴雨,全村人都没了烧柴,杨家的羊砖子发挥了大作用,全村都来“东院”(因杨家的院子在村子的东边)拿羊砖子烧,连烧了40天,还没烧完。这件事,到现在还常被村中的老年人说起。杨茂枝的那顶破毡帽也是他们经常谈起的话题。人们说不清那顶毡帽杨茂枝究竟戴了多少年,黑油亮黑油亮的,补丁摞了一层又一层,不知摞了多少层,据说,七八岁的孩子都拿不动。冬天,他就戴着这顶破毡帽,独自一人赶一辆破牛车到贝子庙(锡盟)买木头盖房子,来回需一个月时间。一冬天,要跑两三趟。
  杨茂枝勤俭持家,硬是从牙缝里省出了偌大一个家业。他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扩大田产。几十年下来,在杨茂枝手里,杨家不仅在大营子,而且在东坝、界牌都有田产、房舍。也许是觉得盖房子买木头太辛苦,杨茂枝就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场院边上广植榆树,留给后人。他是希望自己的家业,能像自己的名字那样枝繁叶茂,蓬勃发展。
  然而,杨家人丁却不兴旺。杨茂枝与妻左氏育有三个女儿,却没有儿子。过去的人都重男轻女、门第观念严重,没有儿子是天大的事,杨茂枝也不例外。眼看生子无望,杨茂枝就花钱买了个儿子,取名杨玉贵。杨玉贵后来继承了杨家界牌的田产,并在那里安家落户。
  直到1928年,杨茂枝60岁的时候,续弦翟氏才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杨玉顺。他多么希望后辈子孙能够守着这份家业平平顺顺地过日子啊!然而,恰逢乱世,人生安全都无从保障,财产又如何保全?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土匪大帮抢夺,几十年下来,到土改时,东院杨家的土地、牲畜等财产已经所剩无几。已是耄耋之年的杨茂枝,也于土改那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如今的大队部--曾经的小学校院子里,杨茂枝亲手种植的榆树已经长到两人合抱。曾经,作为场院,这里是杨家扬鞭呵马、碾场灌粮,为一年的辛苦作总结、画句号的地方;也曾经,作为学校,这里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儿孙后代们学知识长见识、愉快成长的乐园。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孩子们在树下读书、玩耍,然后,长大、离开。树下,究竟发生了多少懵懂少年的懵懂故事,只有仍矗立于风中的老榆树知道。
  如今,孙男弟女们朗朗的读书声和追逐嬉戏的欢笑声也已经远去,乡村小学早已不复存在。杨茂枝的第五代孙子、孙女也已经考上大学,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从洪荒一步步走来的乡村,正一步步走向洪荒。这些是杨茂枝那一代人无从知哓,也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如今,也只有树荫下纳凉的村民,偶尔会摸着树干讲起关于“老土鳖”的陈年往事。笑一笑而已,散落于风中的已无从拾起。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