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宏城遗址 该址为古城遗址。位于囫囵淖北岸一片高岗南沿上,东偏北距小宏城约三里。该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图四),周长583米。垣墙土筑,内外已弥蔽风沙,墙态不明显,呈高大土垅状。南垣高约四米,其他约三米,顶宽一般为三米。看不出门址。除南垣筑在高岗崖头上,另三垣外侧有取土留下的壕坎(现已几被风沙填平。)。分析该城东向辟门,后因某种缘故封闭,并加高墙以防进入。 城内靠南垣并列二处房舍遗址(10×5 米),东西相距48 米,高出地面约30厘米。址表有多量灰色素面内饰布纹板瓦及灰色无纹砖碎块,未见筒瓦。城内其他处采集到另型建材: 筒瓦(照十二):深灰色,绳纹,内饰布纹。壁厚1.2――1.4 厘米,不匀。子口颈内收,子口长3.5厘米,厚同壁。 板瓦(照十三):深灰色,绳纹,内饰布纹。壁厚1.2――1.5 厘米,不匀。 还采集到陶片若干,形迹可辨识者。 罐,Ⅰ式(照十四) 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卷沿,平底。壁厚0.9厘米。近口沿表面划五道凹弦横纹,以下施两圈竖行绳纹,肩部通体施绳纹。 Ⅱ式:夹砂黑陶。壁厚0.6厘米。肩上附加堆捏成两圈水纹,以下施数圈竖行绳纹。 Ⅲ式:泥质灰陶。壁厚0.4厘米。肩部堆泥捏成两圈波浪纹,以下无纹饰。 瓮:泥质灰陶。侈口, 椭圆唇, 沿略卷, 平底。肩部施数圈竖行绳纹。 甑(照十五): 夹砂灰陶。壁厚一厘米。壁里外表有沙眼, 无纹饰。平底,厚一厘米。底有若干孔,孔径0.7厘米,孔间距1—1.5厘米,行距0.5厘米。 还采集到少量白瓷片和缸瓮底部残片(夹粗砂缸胎,色米黄,无釉,表如纸板状)。 从陶片分析,该城应是汉魏时遗址。按后汉末,被称作“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拥众十余万骑,一度占据高柳(今山西阳高) 以东的代郡,上谷郡边塞内外(大体为今坝上及两翼地带), 时有不少汉人出塞归附。《三国志·魏志·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曹魏初年,轲比能被文帝曹丕封为附义王后,曾先后交还留居鲜卑的汉人1500余家。该城很可能是这些汉人居住过的地方。 从出土的一些白瓷片看,后来辽人也在此活动过。史载契丹初有八部,部各有大人,相与约推一人为王,每三年以次相代。及阿保机为王,不肯受代,诸部责之。阿保机不得已,帅种落居古汉城滦河上,筑城种田,别自为一部。(14)考古汉城,殴阳修《新五代史· 四夷附录二》说“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宋白《续通典》更云古汉城在“滦河上源”,近人也多考证在这一带。按辽人既称“古” 汉城,应是以前的汉城,与辽时处置汉人之汉城无涉,这样看来它很可能就是大宏城遗址。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