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沽源历史顺序·人物·史实(4)
时间:2017-11-10   作者:郭郛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北魏六大军事重镇与敕勒族的关系
 

  说北魏时期的六大军事重镇是为烦柔然而建立的,其实北魏六大军事重镇的诞生除防止柔然,也是统治敕勒。
  北魏政权靠着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俘虏了敕勒族众多,累计不下百万,而俘虏后如何管理却成了北魏政权的当务之急。大约从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起,以护高车中郎将加以统治的方式,转而采取在高车聚居地设立军镇(六镇等),以军镇统治高车氏族部落的办法。
  是什么原因促使北魏在北部边疆置镇的?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的,必须从当时魏国在北部边疆所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对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公元429年魏军出讨柔然汗国时,漠北一百五十余万高车人发动了规模宏大的反抗柔然汗国的起义。这些高车人都被魏太武帝半是诱惑半是胁迫地迁到了漠南地区。他们来到漠南以后,大概发觉上了魏人的当,又想返回漠北。怎样统治这新降的一百多万高车人,防止其叛走,这是当时拓跋魏王朝在其北部边疆所面临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
  在拓跋魏王朝的决策人看来,建立军镇、对高车人实行军镇统治,可以有效地防止高车人叛走和镇压高车人的反抗。公元429年漠北百余万高车降人迁至漠南时,魏太武帝将他们置于东起濡源西至五原“千里之地”(《魏书•世祖纪》作“三千里”。史载六镇“东西不过千里”(《魏书•高阊传》)。后来他们的分布地又从六镇向其他地区扩展。六镇以西的薄骨律镇,以东的御夷镇,河西的统万、高平等镇,都有大量高车人分布。除濡源至五原的高车(他们分统于六镇及御夷镇)是他们迂至漠南后最初的分布地外,其余诸镇高车都是后来被魏国由上述地方移迁去的。这样,高车的分布区就远远的超过了“千里”,高车人虽有一百多万,但分布在这样广大的地面上,而且又分别被魏国各军镇和驻屯在军镇的魏国军队直接监视和弹压着,其反抗能力就相对地减小了。这种通过设立军镇对高车人实行的分而治之的政策,虽然并未解散高车人的氏族部落组织,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诸氏族部落间的联系,大大减少了诸部联合行动的可能性,并且一旦发生反抗行动,拓跋魏也便于调集诸镇的军事力量,围歼反抗者,或对反抗者实行各个击破。
  总之,拓跋魏于公元五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置军镇的主要动机,在于加强对越来越多的漠南高车降人的统治。胡三省说“北镇,即魏主破降高车所置六镇也,以在平城之北,故曰北镇”(《资治通鉴》卷一二三胡注);又说“魏世祖破蠕蠕,列置降人(按指高车降人)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分为六镇”(《资治通鉴》卷一三六胡注)。
  拓跋魏建立北镇和其他军镇,是否也有削弱柔然汗国、抵御柔然汗国侵略的打算?答曰:削弱柔然汗国、抵抗柔然军队南侵,诚然是拓跋魏建立六镇和其他北镇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但是只有强使高车降众固着于漠南土地上,不叛走漠北,才能最终削弱柔然汗国,才有可能以魏国镇戍军及高车名骑为基础,组成防御柔然南侵、拱卫代都的强大的北部防线。而在当时又只有在北方建立一系列的军镇,对高车实行军事性的分割统治,才能强使高车固着于漠南土地上,才能防止他们“背役逃归”漠北。因此,加强对漠南高车的统治,防止它们叛走,应是拓跋魏建立六镇和其他北方军镇最主要的目的。
  御夷镇在沽源,《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大宏城为“御夷故城”,濡水源头东不远标以“御夷镇城”,赤城北白河流域处标有“御夷镇”,当然赤城北的御夷镇是后面迁到那里的,是一个比较大的“行政”管理地了。敕勒族在沽源,那么那首《敕勒歌》为什么就不可以在沽源发生呢?
  歌声、牲畜的咩叫声在空旷的中国北部高原上像初民咏诵的经文,悲怆、凄婉、然而雄浑。
  牛、羊、马、骆驼、勒勒车在苍茫的中国北部高原上像蝼蚁一样蠕动,艰涩、缓慢,然而豪迈……
  这是公元429年,游牧于贝加尔湖的十万高车族人, 归附北魏政权后进行的大迁徙。北魏当权者把这十万高车族人迁到漠南自濡源、西至五原阴山一带,与原来的几十万高车人合在一起。
  濡源地区是一块肥沃的草原,它紧靠的就是大马群山脉,而长城就婉蜒在大马群山脉之中。高车族在这里定居后,受到了汉族文化直接影响,加之几十万高车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使这里以及到五原的漠南一带的畜牧生产快速发展了起来。他们不仅向北魏岁朝进贡,并且使北魏牛羊马价日贱,毡皮堆积如山。这一前所未有的兴旺,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因而必须给这个地方冠一个名称,这里是高车族人的居住地,高车又称敕勒,故这里被称为“敕勒川”。
  因此说沽源也是敕勒川不是牵强附会。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