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二号
大二号的药房(4)
时间:2017-11-03   作者:徐国风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后来听人说,宝昌东门外的一家药铺,因原来的主人抽大烟耗尽积蓄,无力经营,处于瘫痪倒闭状态。华美张先生经托人搓和帮助,以500斤小米,租下了这家药铺以及药柜和药架等用品,清理了剩余不多的药底,把全家人接到宝昌,将药铺起名为“华春堂”,父子在宝昌开始了设铺行医。渐渐“华春堂”的声誉和“华美张”的名望,又在宝昌的周边旗县远近传开。
  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理直气壮地投入到国家的恢复和建设中,宝昌华春堂药房的经营,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由于华春堂规模较小,华美张父子都觉得有劲使不出,耗人耗力耗消费,经全家商议,决定父子分开各设药堂,父亲继续留在已属内蒙古的宝昌经营华春堂,张龙云返回大二号重启华美药房。于1950年,张龙云再次回到已划归河北省沽源县的大二号,重整旗鼓二度启动华美药房。迁回大二号后,将原来的房舍进行了修整,正房作为一家人食宿用的生活用房,南房专用于药房、诊室、药材炮制加工和贮存等。重新启动后,由于人手不足,张龙云先后聘用王德元(隆化人)等人协同坐堂诊病和开方,聘雇马占田(武安人)、董兆义(武安人)等人,协助打理药房业务,使华美药房再次兴起,并很快进入了繁盛时期。
  张士德父子经营的药房,无论何时何地一直以“厚德济民,救死扶伤”为先,视患者为上帝,细致诊病,宽厚待人,讲究信誉,货真价实。在平时和逢年过节,对贫困人家还经常施以关照和接济。
  1956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张氏父子分别经营的宝昌“华春堂”和大二号“华美药房”,经过评估作价后,公私合营收归国有。张士德和张龙云分别安排到宝昌镇中医院和沽源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大夫。1959年,为了照顾老人,张龙云调到内蒙古太仆寺旗医院工作。
  张龙云的四子张春雨,自幼在祖父和父亲身边长大,受家庭的熏陶,从小酷爱中医,于1982年考取了内蒙古医师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太仆寺旗医院工作,中医副主任医师,提前退休后,继承家庭中医传统,在宝昌镇开办“华春诊所”至今。
  张龙云,在沽源县工作期间,先后任沽源县医院副院长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在宝昌工作期间,太仆寺旗医院副主任医师,任中医科主任和太仆寺旗第一届人大副主任,因工作需要70岁退休。张龙云一生从事中医近60年,无论在沽源和宝昌名望都很高,中医方面擅长内科、妇科、儿科和瘟病等方面的诊断和治疗。他深知医学无止境,从医以来无论走到哪里,一直坚持不断地钻研中医理论,不忘“医学医学,边医边学”,并注意积累典型和疑难的病案、病例,总结自己从医方面的经验、体会和认识。他亲手整理的典型疑难病案、病例达30余本,亲自撰写发表有关中医方面的论文10余篇,其中:1977年撰写的《狼毒制剂》一文,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治疗肾炎10法》一文被有关报刊广泛转载,为祖国的传统中医理论与学术做出了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