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父子与华美药房 “华美药房”的始创人是张士德(别名张治三),药房的名称意在继承中“华”中医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药房创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左右,张士德与长子张龙云先后两度在大二号开设药房和坐堂行医30余年,父子二人以其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大二号和周边远近乡村广大患者的赞誉,张士德的真实姓名不被人们经常提起,而“华美张”成了人们对他的普遍称谓,老少皆知。 张士德,原籍北京市顺义县,光绪十八年(1893年)出生,全家祖辈以务农为生,并非出身于中医世家。过去学中医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出身于中医世家,祖辈父子传递;二是拜师学医,师徒授受;三是看书自学,实践出道,也有靠秘方行医,帮人治病等。张士德走的是自学成材的道路。张士德少年时期在年长于他十几岁的表兄跟前读私熟,其表兄不仅文才好,而且懂医,医学知识也很丰富,在表兄的关照和影响下,读书之余接触了中医书籍,并逐渐产生了兴趣。“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三、四个冬学之后,不仅打下了较好的文化功底,而且在中医理论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随大人耕种之余,读医书、背药歌是他最大的爱好,自学阴阳五行理论,到汤头、药性,以及脉学、针灸等,凭借个人的毅力和悟性,为以后走上行医路做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弟兄们先后娶妻生子,分门立户,一家人的生活只靠分家后的2亩地,难以维持,用5块大洋做盘费,于民国八年(1919年)春季,27岁的张士德单身出了口外,一试身手,背着鞘马子走村串户,做起了“游方郎中”。 张士德到口外做游医的范围,在当时清末民初镶黄旗的坝上(现丰宁县大滩镇、平安堡镇)一带。张士德凭借一张嘴、一双脚、两只手和几根银针,加上一条鞘马子,开始了行医的人生。初到坝上,“两眼摸黑”,没熟路,没熟人,信步四游,居无定所,哪饿哪吃,哪黑哪住。开始给人看病,或开方、或针灸,只求解决个人的食宿,不向看病人收取分文。四年左右的游医,张士德不知走了多少路,串了多少村,进了多少户,看了多少病人,但他知道自己原有的医学知识与行医实际的联系,自己的医术水平有了多少提高和长进。张士德在行医过程中,一直以“仁术”为先,以救人为本,其医德、医术被所到之处人们所认可,并与这一带的乡亲们彼此加深了了解和建立了感情。为治病救人,日复一日地四处奔走,风来雨去,为当地人所同情。在地理位置相对较好的喇嘛波罗村,受一位姓夏老人相留,将一间土房让与张士德作看病用,才使他不再走村串户,由只看病不卖药的游医,到坐下来为人看病,并购进少量中药,以方便求诊的病人和家庭,从此结束了“游方郎中”的生涯。若遇有急重病人的需要,再出诊到家里诊治,一请就走。小有名气之后,慕名登门求医者,逐渐多了起来。这期间,张士德间或一、二年回老家一次,探望家人。 张士德出口外后,体弱的妻子除了刨种自家的两亩地以外,靠给别人打零工和缝洗衣服勉强度日糊口。子女的增添,日子过得更加艰辛,无奈以五斗粮食将大女儿卖给一个人家做了添房。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