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文史汇编 >

察哈尔蒙古风情录(18)

时间: 2018-04-13 19:06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拉希扎木索 郭郛 点击:

  葬丧
  蒙古人的丧葬大体分为三种,一为土葬,以木为棺,底广,盖狭,死者以白布裹尸,也有尸体裸体坐式,置棺中,喇嘛诵经。葬地由喇嘛卜吉地,掘穴,亲属送葬,埋后即回。
  二为野葬,野葬是历史悠久也是比较普遍的葬式,人死之后,裸体坐式,从脚至颈,用红布条系为丸结,然后人背着或车拉到野外依坡而坐,任鸟兽啄食,有的是用柳条编的筐装上尸体,按照喇嘛所卜方向,半夜用牛车载到山顶或谷地人迹罕到之处,任鸟兽吃食。
  三为火葬,原为有钱人家一种葬式。家境窘迫的除痨病死、妇女病或难产致死不宜野葬的,也用火葬。
  火葬大体有三类:
  1. 在坐棺下用砖架起,下面加火焚烧,然后拣骨葬入自家墓地;
  2. 荒野焚化,这地堆为坟墓;
  3. 用大锅酥油焚化尸体, 然后拣拾骨灰供于祖祀小宝塔, 活佛“转世”,则将骨灰和以柏树枝粉,制为人形,存于喇嘛庙小宝塔供奉。
  还有一种是空葬,就是在墓地挖一大坑,将坐棺悬空吊入其内,上面搭以木椽、沙蒿覆盖,这是从宗教系统传来的一种葬式。
  一般而言,蒙古人家人去世,亲人泣而不嚎,不象汉人带着有韵味地一板一眼地嚎啕。死者出葬前,在屋内将死者安放在木制的担架上,并用帐幔遮之,帐前日夜燃烛,并摆放祭品,祭悼日一般三至五天至七天,察哈尔蒙古族大部分蒙古人不设灵,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没有特殊情况一天之内就出葬。如果老人仙逝,拆掉房前马尼浑杆子以示哀悼。子孙在四十九天内见客不请安, 不换鼻烟壶, 不饮酒,不娱乐,不参加任何喜庆活动。男子的帽子裹黑边,妇女的头带连垂黑布,以示孝敬。人死都请喇嘛念经超渡。其仪式是古朴的、肃穆的。

  祭敖包
  “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以外围十二个小堆围绕中间一个大堆而构成的“敖包” 为最多;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六个小的。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高数丈,顶端植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遥望直入云表。
  “敖包”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构成了极强烈的信仰。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
  人们每逢外出远走, 凡路经“敖包” 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 参拜,祝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成行。迨至清朝时期,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届时还请来众多的喇嘛诵经。祭祀会要继续二、三天,如同过盛大节日一般,妇女老少都前往参加。
  礼仪结束以后,人们都带上随身携带的木制碗,到“满金陶高” 处(领受神的恩典)吃饭,开始畅饮,饶有兴味,期间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游玩,互相追逐诉说衷肠。饭后将举行丰富多彩的赛马、射箭、摔跤等蒙古族传统的竞技活动。
  “敖包”是迷信的产物,解放后在一些地方很少举行了。现在一些地方在“敖包”上聚会,已演变为具有娱乐性质的文体活动。

  ①这是《弓箭赞》,新郎娶亲时必颂。
  ②《骏马赞》
  ③ 即髀石,俗称“嘎拉哈”一种玩具。
  ④对女孩的昵称。
  ⑤对情人的尊称。
  ⑥黄河
  ⑦嫩江
  ⑧藏语,意为,海中最高的山。
  ⑨四弦琴手。
  ⑩马头琴手。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