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准备--行政强行干预 甜菜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甜菜。甜菜属藜科,双2叶,二年生。第一年由种子发芽,经过幼苗期和繁茂期,长成一个肥大的肉质块根,其中积累着很多糖份。越冬后,次年抽苔开花,结成种子。人们种植甜菜的目的有三,一是当年收获块根, 作为制糖原料; 二是等第二年收获种子以再繁衍,三是其叶是猪的好饲料。 甜菜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是:土层深厚,通气良好,肥力充足,水份适当。反应中性或微碱性的沙质壤土或有灌溉条件的沙土、腐植土轻碱地都适宜种植甜菜。气温日夜差大,甜菜含糖量越高。这些自然条件,我县均具备,所以我县是适应种甜菜的。据建国后我县统计资料记载①,1958 年就有了大面积的甜菜种植,是年甜菜播种面积为2302亩,总产量115.1万市斤,平均亩产500市斤。1960年甜菜种植面积大增,是年甜菜播面增加到11527亩,总产量为445万市斤,平均亩产387市斤。以后,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甜菜种植锐减。在“文革” 高潮时期的1966—1968 年,全县甜菜种植面积仅为100亩稍多,可以说是奄奄一息了。自1971年我县开始建立糖厂,为搞足原料,县革委三令五申,让临近县城的几个公社,平定堡、高山堡、小河子、闪电河等地大量种植甜菜,并下达指令性种植计划。从此,我县甜菜种植开始回升。1973 年种植最多时, 播面曾达16486亩,总产量707.9 万市斤,亩均429 市斤。然而,尽管如此,当时各公社和不少社员对种植甜菜的积极性仍然不高,交售甜菜也不主动。据当时糖厂派人考察,大致有以下原因: 1. 当时,农业种植“以粮为纲”,完不成粮食生产计划,农村各级领导都得挨屁股板子。至于甜菜,属经济作物,虽然下达种植计划,是软指标,完不成计划也关系不大。本来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可在当时政治气候下,谁也不能讲,谁也不敢讲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只能一味地靠行政干预。结果是事倍功半,难以遂愿。 2. 对种植甜菜的经济价值缺乏认识。甜菜属经济作物,块根可制糖,菜秧是好饲料,甜菜又是高产作物,若种植管理得当,亩产可达1—2吨,既使象我县群众六十年代采取习惯性的粗放式种植,亩产量也曾达到过千斤以上(68年亩产1009市斤),我县社员对种甜菜缺乏实践,因而对种植甜菜积极性不高,田间管理不善,必然影响甜菜产量。所以,自1971 年后,我县甜菜单产没能超过500市斤。由于亩产偏低,尽管我县糖厂以高于别的县份甜菜收购价格(每市斤1.5分至2分)2—3分进行收购,但社员们仍认为所得无几,不愿积极种植。虽然县里和糖厂为此曾多次反复宣传种植甜菜的经济意义,但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和习惯势力,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因而本应处于主动地位的糖厂,反而处于被动地位,屡屡向公社和社员乞求种植和交售甜菜。 3. 交售甜菜,还有一些不尽合理的要求和条件。如:起甜菜要适时,要在甜菜含糖量最佳的时令, 即工艺成熟期, 早起晚起都会影响甜菜质量;交售前,要去掉泥土,削掉枝叶及青头;还必须在根的尖部刮三刀,以防块根失水变质,损失糖份。另外,交售甜菜的运杂费,糖厂也不负担。这些要求和条件, 在某种程度上, 也挫伤了种植和交售甜菜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情况,糖厂为保证生产原料,也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且每年都组织若干工作队,分头下乡督促落实甜菜种植计划,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甜菜种植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等。这样做,虽然缓解了一些矛盾,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糖厂的原料问题,从建厂伊始就成了制约该厂生产的老大难问题,最终成为迫使糖厂下马的重要原因之一。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