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文史汇编 >

昙花一现的沽源糖厂(3)

时间: 2018-04-08 11:16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韩仲华 点击:

  工艺考察--几番长途跋涉
  甜菜制糖,一般通用的工艺是二碳饱充法,简称碳法或碳酸法。其工艺路线大致是:
  投料→流送→洗涤→切丝→渗出,至此得渗出汁。再经予灰→主灰→一碳饱充→二碳饱充→硫漂→多效蒸发→硫漂,至此得硫漂糖浆。再经煮膏→分密,即为一砂白糖。如将一原密再加工,经煮膏→助晶→分密,即为二砂黄糖。若将二混密再加工,经煮膏→ 助晶→ 分密,即得三砂红糖。最后残渣,渭之废密。
  我县糖厂的制糖工艺, 据说是采用哈尔滨呼兰甜菜研究所设计的工艺,其特点是,省略了碳酸法中的予灰→主灰→一碳饱充→二碳饱充这段工艺,因而此工艺被称为亚硫酸法。亚硫酸法和碳酸法所制食糖,最大区别是,碳酸法所制的一砂白糖,漂白稳定,色泽白净,而亚硫酸法所制之一砂白糖,则漂白不稳,易还原本色,故而存放时间如果稍长,白砂糖就成了黄砂糖。我县糖厂也和许多县小糖厂一样,为走捷径,当时采用了亚硫酸法工艺。为了得到切实可行的工艺资料,杜维富、谢作平等同志,曾两次赴唐山地区昌黎县糖厂取经学习。昌黎县糖厂当时是河北省县办小糖厂的先进单位,制糖经验自然丰富。但两次取经,回厂经生产试验后,仍有不少工艺技术难题待解。如出糖率低而不稳, (按甜菜制糖,正常出糖率应为13%,而我县初制时出糖率仅为5—7%),漂白度不够,有时有异味(甜菜糊巴味)。为解决这些问题,谢作平同志又几次去哈尔滨市糖厂参观学习,以求用他山之石,攻我之玉。谢的父亲是哈尔滨市一基层五交化商店的经理,尽管隔行,但他对他儿子的工作,却竭心尽力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除了出去学习考察以外,当时还采取了请进来的办法。当时廊坊轻工业局有一名甜菜制糖专家,名叫杨昌仁,此人早年曾在苏联留过学,专攻甜菜制糖专业,并获得苏联授予的制糖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轻工业部工作,继续研究甜菜制糖,并出过甜菜制糖专著,曾获我国授予的制糖博士学位,他当时是全国唯一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制糖专家。“文革” 中,他被下放到河北省五七干校,校址在廊坊。复职后,就留在廊坊轻工业局工作。此人当时已50多岁,作风朴素、踏实。谢作平同志通过许多渠道,辗转结识了他,并多次请他来我县糖厂指导工艺和生产。还有一名甜菜制糖专家,叫刘道之,在陕西轻工业研究所工作,也出过甜菜制糖专著,谢作平同志也通过许多关系,两次请他来我县指导我县制糖工艺和生产。当时,河北省轻工业厅主管县办小糖厂的一名专业干部叫陈忠,在我县糖厂存在的那几年中,也曾多次应邀来我县糖厂检查指导工作。哈尔滨市制糖厂在1973年前后、亦曾应邀派出四名技师来我县帮助糖厂改进工艺。这些被“请进来”的学者、专家、技师,向我们传授了他们的学识和技术,对我县糖厂的工艺不断改进完善,均有很大建树。
  经过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和请进来检查指导,经糖厂技术人员谢作平、董晓平以及后去的沈晓玲等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经糖厂广大职工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我县糖厂生产的甜菜白砂糖质量不断有所提高。到1976年后,糖的主要理化指标(蔗糖分、还原糖分、灰分、水分、色值、杂质等)均已接近或达到国家二级白砂糖标准,在张家口地区四个同类型小糖厂(阳原、张北、康保、沽源) 中,沽源糖质量曾名列榜首。后来,我县的白砂糖还曾参加过全省小糖厂产品鉴定评比会,在这次会上也获得了好评。甜菜制糖的出糖率,也由开始的5—7%,逐渐地提高到13%左右(亚硫酸法工艺要求出糖率为11%),这个指标在当时县办小型糖厂中也是较为理想的。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