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红色沃土丁庄湾
当前位置: 主页 > 丁庄湾 > 红色沃土 >

概述

时间: 2017-04-01 18:04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贾富海 点击:
  沽源的近代史,是一部悲壮史、斗争史、战斗史。
  沽源人民是保卫和平、敢于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用鲜血染红了山河,染红了沽源这片广袤的沃土。
  民国十一年到民国十三年(1922年――1924年)连续二次自奉军阀混战,给沽源带来了灾难。散兵游勇蜂拥沽源,与地痞无赖合流拉起了“杆子”就地为匪。祸及乡里,百姓无安居场所“跑反”逃难四处躲避。1930年中原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热河事变、1933年察东事件、1935年察东沦陷。再度将沽源人民推向灾难的深渊。
  “中原大战”后山东悍匪刘桂堂闯进沽源,“九•一八事变”后崔兴武余部闯进沽源,“热河事变”后汤二虎(汤玉麟)败类也闯进了沽源。兵灾匪患横行,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特别是热河事变后,日寇开始进犯察东,进而侵占整个华北。1933年日伪军李守信部侵占察东四县,沽源第一次沦陷。同年6月吉鸿昌将军,率抗日同盟军挥师出关驱寇按边,收复察东四县,沽源得到短暂的光复。抗日同盟军内的党组织在平定堡、小河子、北石柱子等地,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思想,发动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参加抗日救国救亡。平定堡富户白玉山就是受到了党的影响,积极为抗日同盟军捐款捐物,与吉鸿昌将军成为好友。率自卫团加入抗日同盟军,参加了大梁底与收复多伦的多次战斗,最终成为抗日民族英雄。
  1935年日伪再次挑起察东事变后,于12月11日有蒙奸李守信和日寇松井,调集日伪军达6000多人,对沽源县城小河子发起进攻。沽源抗日民族英雄白玉山率抗日自卫团(被宋哲元命名为抗日支队)与小河子民众一起奋起抗战,与日伪军血战三天三夜。除白玉山带十几人突围外,其余300多抗日自卫队员和二十九军一个连的年轻战士全部牺牲。他们与敌人肉搏的呐喊和着凄冷的长风在夜空中长啸,是那样的凄惨,那样的悲壮!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小河子的街巷,染红了这片沃土,染红了夕阳。他们是烈士,是英雄!是沽源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人们!
  1935年12月小河子保卫战失败后,沽源全境沦陷。被瓜分为三,东部划为伪满洲国,西北部划为伪蒙疆,南部划为伪华北。三个伪傀儡政权在日寇的扶持下,对沽源实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黑暗统治。东部的伪满洲国强行实行“集甲并村”拆毁民房,实行“人圈”管理,限制百姓的人身自由。西北部的伪蒙疆放火掠抢,制造无人区实行“部落”管理。南部伪华北拆毁长城修建炮楼实行“保甲”管理。日伪统治机构强迫农民种植罂粟,销售鸦片毒害人民。在大二号、平定堡、小河子等重要村镇开办学堂,强迫学生学日语日文实行奴化教育。日伪强盗除对其统治区实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外,在1937年至1941年连续几年制造了“岗子店”、“半拉山”等多起耸人听闻的谋杀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不甘屈辱的沽源人民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对日伪强盗进行反抗。从四海县(延庆)来了一个叫李常海的修鞋人,人称李小九。在棠梨沟以北的长胜沟居住下来,他的真实身份也没有人知道(建国后多次参加县党代会)。就是他发现了岗子店日寇血腥屠杀过往行人的暴行,挺身而出转告过往行人,揭露日寇的罪行。小河子过街店村有个叫张志的人,1935年参加过白玉山的小河子保卫战,与白玉山突围后从张家口返回原籍,秘密串联和组织人和日伪军进行斗争。1938年的一个夜晚,他组织了几个勇敢的年轻人,将一名到该村奸淫村妇的汉奸捆绑到野外,让狼群活活将这个汉奸吃掉。丰源店二道沟村有位王姓的人(回族)秘密联合周边村的年轻人和日伪汉奸进行斗争。他们多次将汉奸进村祸害百姓骑的马放跑,或在汉奸必经的路上埋下铁钉,让汉奸的马踩上,马受痛后就会将汉奸摔死或摔伤,用多种方式袭击日伪汉奸。  
  1938年秋天平头梁村来了5、6个打短工的年轻农民,他们白天给村里雇佣的人家收割庄稼。晚上就有一位最年轻的人用在野外扑捉的麻雀喂平头梁伪警察署养的一条大狗。十几天后这条狗和他很熟,见了他也不叫不咬。又过了几天,恶贯满盈的日伪警察被杀,这几个打短工的农民也没有了踪影。这几个人的真实身份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但他们是抗日的爱国志士,是不屈服于侵略者残暴统治的人民代表。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民众对敌斗争的故事。可惜的是这些当年的英雄都已故去,也只能让无页的历史记住他们,缅怀他们。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我八路军115师一部2千余人在聂荣臻的率领下,进入太行山区以五台山为中心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其后于1939年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既北京以北,张家口以东,承德以西地区。平北根据地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主要部分,沽源坝缘一线属于平北根据地的范围。平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平北四十团、平北骑兵游击支队,这二支主要武装力量以大海陀山区为中心,在平北地委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的烽烟烈火染红了冀北,染红了察东。
  1941年钟辉琨带领平北骑兵游击支队,进入沽源沿坝一线。3天内袭击捣毁了三个日伪警察机关,沉重地打击了日伪统治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民众的革命激情。为日后在平头梁、老掌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抗日斗争的开展,平北地委建立龙(关)崇(礼)赤(城)联合县。下辖11个区。沽源莲花滩、西辛营一带属11区。丁庄湾、三颗树、同兴号、棠梨沟是平北抗日武装力量的主要活动区。丁庄湾,榛子沟一带的群众在区委的领导下建立武工队,配合我四十团、骑兵支队开展游击战争。
  1942年平北地委派遣郎宝信等几位抗日优秀干部,到龙(关)崇(礼)赤(城)联合县开展工作。扩建区委。深入山区发动群众,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建立各村的民兵组织,为作战部队征集粮草及其军用物质,为粉碎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3年秋郎宝信率一个骑兵连,在榛子沟与数倍于我的日伪扫荡队展开血战。三挺机枪管全部打红,弹药全部打光,战士们就用大刀和日伪军肉搏。从战士们二目喷发出的悲愤怒火,和着喉咙中的长啸怒吼,吓的日伪军全线溃退。英雄的壮烈斗志如同锋利的剪刀,剪碎了大山,剪碎了血染的残阳。
  沽源的沃土是血染的土地,是英雄的土地。段苏权、钟辉琨、詹大南、吴广义等抗日将领。都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都曾经战斗和生活在这里。
  吴广义,承德人,绰号“吴大个”,是平北军分区赫赫有名的神枪手。原是富家之弟。早年参加革命,即是优秀的战斗指挥员,更是最勇敢的战士。他的枪声回响在坝上整个草原,他的战马奔驰在最激烈的战场。他率领的察北骑兵转战察北数县,关里关外。仅在沽源境内作战50多次。歼灭日伪军1600多人。缴获战马千余匹,为装备我方骑兵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他为坝上草原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赢得全国的彻底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4年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后,抗日战争局面开始好转。10月,平北地委决定,将龙崇赤联合县,分别建立龙崇宣(宣化)联合县和赤(城)(沽)源县。赤源县建立后,开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游击小组。埋设地雷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填埋敌人用的水井,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妇救会组织妇女为军队做军衣军鞋,儿童团站岗放哨盘问过往行人。行商货郎,工匠手艺人大多成了地下秘密交通员。莲花滩坝下的三颗树村设立伤员救护站,泉子沟村建立被服厂,南屯村组建军械修造厂,棠梨沟、红泥滩、盘道沟、二道沟、平头梁、老掌沟等这些堡垒户堡垒村连成一片。
  根据地内设立了三条秘密交通线。
  “三岔口交通线”东起三道川,过干水河前店,走盘道沟抵达丁庄湾;
  “棠梨沟交通线”南起半壁店,过棠梨沟,走菜井老店,抵达丁庄湾;
  “界牌交通线”西起半拉山,过四合庄,走界牌,抵达菜井老店。
  除秘密交通线外,设十几处秘密情报站,主要有平定堡的“合义行”杂货铺,小河子的“曹先生”麻纸铺,老掌沟的“王家店”,长胜沟的“菜井老店”等。交通情报站的设立为根据地指挥部按上了眼睛,凡是日伪军的行动都会及时地传送到赤源县委。为我军有力的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取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1945年5月平北地委将赤源县一分为三,由赤城北部部分区域,崇礼部分区域和沽源老区组建沽源县委,郎宝信任沽源县委书记。县委领导机关从“马背县委”逐渐有了较为固定的办公地点。莲花滩的丁庄湾,小河子的茂盛沟都曾经就是赤源县委、沽源县委领导机关的办公地。区村组织不断健全和完善,各区组建了区小队和武工队。1945年7月7日沽源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缸房窑子村成立,党的基础组织就从这里开始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进入我国东北战场。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重要声明,8月10日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区抗日武装力量下达了大反攻的战斗命令。转战在坝缘山区的四十团,察蒙骑兵支队等主力部队奉命聚集,向张家口开进。8月13日沽源县委组织地方武装力量兵分三路向宝昌、平定堡、大滩进发。迫于我军全线攻势,大部日伪军溃散。8月10日缸房窑子据点的日伪军,拆毁马莲口大庙的一块铜碑,妄图运往西辛营据点再运回日本。当运到榛子沟村口时得知西辛营据点的日伪军溃散,立刻弃碑而逃。
  8月13日至17日,宝昌、平定堡、大滩三个重镇胜利解放。八年的浴血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宝昌、平定堡解放后组建中共宝源县县委,宝源县政府,8月20日在宝昌成立“宝源县大队”下辖6个中队,张堂印任大队长,郎宝信任政委。沽源历史又步入新的篇章。
  1946年国民党挑起新的内战,刚刚组建的宝源县委奉命战略撤城,转入坝缘山区老掌沟、丁庄湾、莲花滩一带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宝源县大队,配合察北骑兵主力部队开展对蒋匪、敌特的游击战争,保卫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
  1946年10月25日,国民党“察北收编司令”杨锡壶部和黄桂馥部占居沽源平定堡。他们和地主、恶霸勾结在一起向人民群众大肆进行反攻倒算,不断残杀我干部、群众,制造了多起惨案。斗争形式更为严峻和残酷,为了适应与敌斗争的需要,握紧拳头更有力的打击敌人,1947年3月察北地委将张北、宝源二县合并,组建张(北)宝(宝源)联合县。4月,张宝联合县委在丁庄湾成立干部培训学校,召开土地改革培训会议,对村干部、贫农积极分子300多人进行培训。当时张宝联合县有二位县委书记,一个是郎宝信,另一个是王一心,他们除领导武装斗争外,都在培训班讲课,讲土地改革大纲,讲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式。在那个最艰苦的战斗岁月,革命先辈坚守着坚定的信念,以大无谓的革命精神和及其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革命,面对牺牲,面对血与火的考验。在丁庄湾干部学校他们自己创编了培训的歌曲,在解放区广泛传唱。歌词是这样编写的:“同志们都来受训,吃苦耐劳不怨人。我们来受训,吃的本是小米子干饭,白菜帮子和辣椒,我们吃的更是饱。住的本是破烂草房,窗户门子也没有糊,我们睡的更舒服”。这简短的歌词述说了老一代革命人走过的艰辛历程。
  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根据地人民群众尽了最大努力,把仅有的粮食、草料毫无保留的拿出来供给了人民子弟兵及地方党政机关干部。把暖和一点的好屋子让给部队和干部住,而人民群众却宁愿忍饥受冻。根据地的人民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7年在丁庄湾、榛子沟、莲花滩等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同时,宝源县大队积极配合察北骑兵主力部队,抓住有利战机歼敌剿匪,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保卫胜利果实。前后举行了大小规模的战役、战斗多达130多次。老掌沟战斗、大干沟战斗、乌克河庙战斗、孟胡卢沟战斗、小格赖战斗、高山堡战役、平定堡、独石口战役。消灭敌匪数千人,仅沽源籍牺牲的烈士近数百人(葬于烈士陵园的烈士,散葬的不在其内)。
  随着解放区外围歼敌剿匪的节节胜利,丁庄湾、榛子沟、同兴号、三颗树一带革命老区政权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丁庄湾既是干部培训学校,也是军事训练基地和物质供需集散地。1948年12月平津战役开始后,从沽源、多伦、丰宁等地新征的兵员都要集中在丁庄湾、榛子沟、三棵树、同兴号几个村集训。简短训练5到7天后,就成连成排地赶赴前线,为一线作战部队补充兵员,在这几个小小的村庄里每日驻兵多达2万多人。据健在的原崇礼县检察院离休老干部杨青山老人(1947年任张宝联合县宣传干事,住榛子沟领导土改工作)回忆当时从各地收的马因草料奇缺,把窗户纸都舔光了。老区人民为支援前线作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8年9月10日,人民解放军独立七师的步兵十九团和察北骑兵部队,在县大队的积极配合下,第三次攻打平定堡。毙伤俘敌750多人,缴获六零炮一门,机枪14挺,步枪586支。《冀热察导报》1948年10月13日以题为《我军收复察北重镇平定堡》进行了报道,宣告平定堡彻底解放。12月28日宝源县全境解放,宝源县委,宝源县政府驻地宝昌。这片美丽的草原历经战争磨难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历史的天空晴朗湛蓝,火红的太阳照耀着悲壮的坝缘山脉,照耀着辽阔无际的坝上草原。
  宝源全境解放后,根据上级指示,宝源县委立即成立了担架团支援“平津战役”。担架团按部队编制设置。设有团部、政治部、后勤部,下属三个营,营下设三个连,连下设三个排,排下设三个班。每班17人,配4付单架,每营还配备了一个持枪民兵班,负责保卫工作。担架队员均从全县翻身农民、民兵骨干、党员等优秀男性青壮年中挑选,全团共计2700余人。直接参加了解放新宝安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晋察冀边区第四纵队后勤部表扬。这是沽源人民在战争岁月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的最后贡献。
  战争赢得了和平,战争也教育和锤炼了沽源人民,战争的烈火染红了沽源的沃土,红色沃土也慰籍着永垂不朽的爱国忠魂。铭记他们,勿忘他们!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