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红色沃土丁庄湾
当前位置: 主页 > 丁庄湾 > 红色沃土 >

吉鸿昌沽源题诗考

时间: 2017-04-01 16:43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黄生 点击:


 

  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组织和参加了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四县。后抗日同盟军解散,吉鸿昌坚持抗日与方振武联合改“抗日同盟军”为“抗日讨贼军”,后失败,于1934年11月24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吉鸿昌将军写的诗不是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此诗大义凛然,气贯长虹,表现了民族英雄之大气概。
  他还曾经在沽源县棠梨沟乔家店大庙里提过一首诗:

  蓿草春还发,
  残花落更开,
  莫愁明月尽,
  自有夜珠来。

  题诗地点好多资料记载为“大柳树沟”,此记录有误,正确的是那个地方是有一道沟,沟名叫“棠梨沟”,也有一个村叫棠梨沟,现属沽源小厂乡。而吉鸿昌提诗的地方是棠梨沟的乔家店,此村位于元明时期的驿站官道上,有乔姓开店,故名“乔家店”。村子过去有一座大庙,一说为康熙到救龙泉而建造,并无明确庙名。主供龙王便为“龙王庙”,也有称“沧海庙”。此诗的题写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录。好多书籍、媒体都把此时记录为光复多伦之前所做,尤其是央视记录频道播出的记录片《抗日同盟军》把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确定为攻占多伦前,召开战斗会议后,吉鸿昌在此题写的。实际考证,此诗的写作时间并不是攻占多伦前夜,而是同盟军解散后,吉鸿昌坚持抗日与方振武汇合组成“抗日讨贼军”时,在赶往独石口时路过乔家店时题写的。
  首先回顾一下那段历史。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了中国东三省,继而有进攻热河、察哈尔。一九三三年二月,日军进攻热河,热河沦陷,相继长城抗战开始。而随着“塘沽协定”的签署,长城抗战以失败而告终。然而日寇的侵华铁蹄怎会就此而止,4月29日察东重镇多伦沦陷,5月29日日伪又侵占了沽源,此时日伪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沽源向独石口、赤城、龙关推进;一路进攻宝昌。6月4日日伪攻占宝昌,5日侵占康保,两路部队同时向张家口逼近。在日伪猖狂进逼张垣的同时,国民政府依旧是听之任之,然在这中华名族危亡之际,由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人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察哈尔省首府张家口于5月26日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同盟军总司令,方振武任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同盟军主要由冯玉祥统辖过的西北军旧部、方振武组建的“抗日救国军”、从东北退回的“抗日义勇军”、张励生的“察哈尔省自卫军”、热河退回的“热河抗日民军”等武装力量组成。
  6月15日同盟军召开第一次军民大会,同时做了分工部署,抗日同盟军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收复被日寇占领的察东四县。21日抗日同盟军开始大举北征,22日一举收复康保,30日进抵宝昌,同时驻守沽源的刘桂堂部于7月1日反正并加入同盟军。三县光复后于7月4日展开战前会议,7月7日发起总攻,激战五天五夜后,多伦收复。克复多伦,全国军民莫不欢欣鼓舞。各界同胞、抗日爱国团体或发函祝贺,或捐款、献物慰劳支持。多伦收复后张凌云驻守多伦,吉鸿昌和邓文驻守沽源及独石口。同时冯玉祥拟由察东出击热河、东三省。举国欢庆之时,蒋、汪则以“擅立各种军政名义”“妨害统一政令”为由,从7月初,调集中央军入察,同时日伪亦于何应钦暗相勾结,积极准备再次入侵察东。冯玉祥认为“如引起内战,将使日寇坐收渔翁之利”表示中央当局真有御悔计划,同意本人隐退。
  8月5日冯玉祥发表“歌电”,14日南下隐退泰山。冯一离察,形势骤变。8月中旬,多伦复被日军攻陷。抗日同盟军虽由方振武代理总司令,但人心动摇,不易收拾。轰轰烈烈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迫解散。大部分队伍被收编遣散。唯吉鸿昌、方振武表示不撤盟、不倒旗誓死抗日到底。8月16日方振武就任同盟军代总司令。8月24日在张北二泉井召开会议后,方振武率部向独石口开发。吉鸿昌所部则西向商都转移,因受傅作义、张凌云部的追堵,不得不改向东进,经大苏计、二泉井、二台、大囫囵,于9日到达独石口与方振武会合。9月10日,吉鸿昌赴云州与方振武、汤玉麟、刘桂堂等召开军事会议,共同作出了整编队伍的决定,组成“抗日讨贼军”,推方振武为总司令,汤玉麟为副总司令,刘桂堂为右路总指挥,吉鸿昌为左路总指挥,并决定从独石口出发进攻密云、怀柔,限旧历八月十五(公历10月4日)攻进北平,后辗转失败,吉鸿昌、方振武赴津。次年吉鸿昌被捕,于1934年11月24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明晰了这段历史,首先看吉鸿昌进攻多伦前到没到过小河子(沽源县原县城)以南的乔家店。据史料记载:1933年6月21日同盟军兵分两路,向蚕食察哈尔的日伪军发起反击。其中一路有第5路军,察哈尔自卫军等部队,先北上张北,另一路骑兵第3师周义宣部往东前往赤城经独石口北上。22日,北路同盟军第一梯队第5路军邓文部,从张北直取康保。防守康保的是伪军崔兴五部,仅几个小时的战斗就被击溃。同盟军占领康保。23日,第5路军和察哈尔自卫军从康保出发进攻宝昌,李忠义部从张北直插沽源,和占领赤城的周义宣部共同攻打沽源,结果沽源的伪军刘桂堂部摄于同盟军的声势,和吉鸿昌接洽反正。冯玉祥遂委任刘桂堂部为同盟军游击第6路,沽源收复。1933年7月1日,同盟军猛攻宝昌,城中守军为伪军张海鹏部和崔兴五部。在同盟军的猛攻下,伪军弃城逃往重镇多伦。
  而吉鸿昌一直随同北路军的左路军行进,从张北到康保,从康保到宝昌,从宝昌到多伦,战斗时间紧迫,而且赶上雨季,队伍疲惫不堪,召开进攻多伦的战斗会议完全没必要去乔家店附近。资料显示,同盟军进攻多伦前于7月4日召开战前会议,会议地点众说风云,一说在“大柳树沟”(乔家店);二说在榆林沟(现沽源九连城乡榆林沟村);三说在榆树沟或大榆树沟(沽源牧场)召开的战斗会议。按地理位置说,收复宝昌和沽源后向多伦推进,召开战前会议的地点最合情理的就是榆树沟了,榆树沟位于宝昌东90里,位于沽源(小河子)东北60里,而多伦位于榆树沟东北180里,这个位置完全符合收复宝昌、沽源后东进多伦的战斗方向。
  “蓿草春还发,残花落更开,莫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从诗本身的引用来看:
  “蓿草春还发”一句大概引用宋朝杨万里《寒食上冢》中的“宿草春风又”的句子。蓿草,苜蓿也!也许此地多苜蓿,也许是诗人记“宿草”为“蓿草”也!

  《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残花落更开”一句取自唐朝诗人王令的古诗作品《送春》的句子。

  《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而“莫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取自唐代宋之问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的句子。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联想各句的出处,再纵观全诗内容,意境中没有了壮志凌云,没有了豪气冲天,没有了胜利欢呼,没有前途光明,而有的是失落、彷徨,重头再来的感慨。这种伤神的表述完全不符合光复察东三县后一鼓作气战多伦的情形。更符合的是凌云志难了,报国心难平的同盟军解散后,受国民政府及日伪打压排挤的孤独抗日情形。
  也曾经走访乔家店当地的老人,老人说此诗为吉鸿昌与方振武汇合时所作,同时还在庙门处还题写了一份对联:“抗日难遇沧海水,救亡必过独石关(有资料记载为:捉贼必过独石关)”。“抗日难遇沧海水”取义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很明显,对联的意思是抗日的现状再也没用波澜壮阔了。而“救亡必过独石关”,“救亡”也好,“捉贼”也罢,指的都是“抗日同盟军”改编成“抗日讨贼军”后,一边抗日,一边讨“蒋”这个贼的情形。“必过独石关”,一个“过”字体体现的是从关外向关内进发的动作。如果是从关内向关进军的话,“过”字必然没有“出”字有分量,何况吉鸿昌攻打多伦之前也没“过”过独石口。
  纵观上述,吉鸿昌沽源乔家店的题诗,时间应该为1933年9月8日。9月9日吉鸿昌在独石口与方振武汇合,之后南下“讨贼”,再没回到过沽源,而乔家店离独石口的距离大概三十里左右。所以此诗的题写时间应该为他和方振武汇合的前一天。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