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长城 金长城,即金界壕,金源边保。东北人称:“老边”。即明代之后,中国北方长城有三道边的说法,“头道边”是指京畿附近昌镇、蓟镇的“八达岭”一线的长城;“二道边”是指自赤城至五原的原北魏修的长城,北魏长城又经明代复修利用,也就是建筑在沽源与赤城交界的冰山梁、支锅石、三棵树、丁庄湾的那一道长城;“三道边”就是在沽源东北二道渠乡境内与多伦县交界处的金界壕了。 金长城是公元12-13世纪以女真人为主体,驱役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蒙古族叫“夫尔穆”,译成汉语含有“屏障”的意思。金界壕是我国历史上继万里长城之后的又一伟大工程。为了防御来自北方蒙古的袭扰,从金天会(1123年)年间开始,经大定、明昌至承安三年(1198年)前后竣工。在东北起自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经科尔沁右翼中旗东北、巴林左旗西南到四子王旗、包头河套在1500多公里的边界上,建起3000多公里长的界壕,有的地段并列两道或三道界壕。 存在于沽源境内的金界壕属南界的一段。位于二道渠乡糜地沟村东,南起四号村,北至塞北管理区马点村,全长17公里。长城夯土修筑,外侧挖有堑壕,堑壕挖出的土又夯筑为土墙,形成了一边是堑壕,一边是土墙。现在这条长城形成了高于地表1-2米的大土埂,长城墙体宽为6-10米。这道长城从马点村进入正蓝旗后,先向西偏北方向伸延,由太平城古城西北折向西南方向入太仆寺旗骆驼山乡境内。经东井子乡入康保县境,横贯康保县中部,后又入内蒙古与外界壕会合。 金界壕的修筑是从外取土成壕,在内侧夯土成墙。整体界壕是由壕、墙、马面、戍堡、关城五部分组成的军事防御工程。戍堡是防御工程中的主要设施。从有关资料上看:金界壕的内侧,每隔五、六里即修筑一座戍军的边堡。戍堡多建在山口、渡口等主要关隘上。堡内设哨台、营垒、屯聚兵马,以备战时之用。戍堡又称边堡,从金界壕又称作“金源边堡”看,边堡确实是金界壕防御体系中的重要防御堡垒。 残存在沽源境内二道渠乡糜地沟村的一段金界壕,除有马面的痕迹外,还没有看到戍堡的明显痕迹。那么这里有没有戍堡呢?在元朝《张德辉纪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北过抚州,惟荒城在焉。北入昌州(治所在沽源县九连城古城址)居民仅百家,中有廨舍,乃国王所建也,亦有仓廪,隶州之盐司。州之东有盐池,周广可百里,土人谓之狗泺,以其形似故也。州之北,行百里,有故垒隐然,连亘山谷,垒有小废城,问之居者,曰:‘此前朝所筑堡障也’。城有戍者之居。”这段文字中共提到三处地名。其一是抚州,抚州是金代所设置的一个行政区域,管辖的范围很大,治所在张北城,所辖柔运、集宁、丰利、威宁四县。到蒙元时,抚州升为隆兴府,后升为兴和路,辖宝昌川(今九连城)、高原(今张北县)、怀安(今怀安县)、威宁(今内蒙古兴和西北台基庙古城)、天成(今山西天镇)等县。其二是昌州,昌州是现今的九连城。其三是狗泺,狗泺就是现今的九连城淖。这三处地名确指地名二处均在沽源境内,其实这二处地名同在一处,距此往北百余里所看到的“故垒”就是金界壕,小废城就是戍堡,这里所记述的界壕和戍堡就是沽源县二道渠乡境内的金界壕向西延伸的一段。这一段金界壕应该是九连城北向西入康保的一段金界壕。应该说在沽源境内还有一段金界壕和戍堡的存在。现在没有发现这座戍堡的原因,恐怕主要是人为的破坏或是岁月风雨的剥蚀所致。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