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浅析沽源的长城(3)
时间:2017-11-10   作者:贾富海   来源:沽源网   点击:

  二、北魏长城

  公元4世纪的中国如同一锅热水,沸腾着痛苦也燃烧着希望,在北方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迁移。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近一千万人,为寻求富绕的土地而挺进中原,统治中原的晋朝被推翻,中国历史进入了刀光剑影的五朝十六国时期。
  在这个少数民族登堂入室、君临天下的年代,鲜卑人建立的国家星罗棋布——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了西秦,秃发氏建立了前凉,拓跋氏先后建立了代国、北魏,宇文氏建立了北周。这一时期也称为南北朝时期。
  北朝,是以北魏政权为代表的历史时代,在众多的列国中北魏的势力最强大。北魏政权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鲜卑拓跋氏是继匈奴之后第二个来到沽水草原的霸主。鲜卑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后,把战俘的10万敕勒人驻牧在沽源以北地带,为防敕勒人的北逃和柔然人的南侵在其势力范围的沿边设六大军镇,后又增设三镇,习惯上仍称六镇,在沽源设御夷镇,治所在今闪电河大宏城子。
  因为沽源这一区域有了敕勒人的存在,也就有 了“敕勒川”这个区域的名号。从此,那首流韵千年的鲜卑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沽源草原上传唱。
  事总是不如人愿。不管北魏政权如何防范和抵御,也阻止不了敕勒人的叛逃和柔然人的侵犯。这个称霸于草原的鲜卑游牧民族,不得不效仿中原农人的军事防御办法,开始修筑长城。
  北魏为防备北方草原上的柔然族和契丹族,以及南方的其他割椐政权的进攻,先后筑起了两道长城,即:北长城和南长城。沽源境内建的是北长城。
  北长城修筑于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这道长城从赤城县入沽源县境。南起丰源店乡三道林的南山,随冰山梁山脊北行到盘道沟沟口,从盘道沟口经小厂镇红泥滩南山西行到乜虎沟,沿着沽源与赤城县的边界西南行入莲花滩乡,过支锅石、梁家窑、三棵树、沙家窑、榛子沟、缸房窑子入崇礼县界。再经张北、尚义、兴和、呼和浩特、到包头(包头即五原),东西长达二千余里。
  这道长城修好后,北魏政权放弃了沽源以北地带的防护,以长城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事。把御夷镇从大宏城子迁到了长城之内的独石口,这也许是御夷镇迁址的原因。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废孝彰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北齐利用了北魏的长城。
  这道长城位于冰山梁、三棵树、支锅石的一段至今保存的还比较完好。多为干插石垒砌,残墙高4-5米,底宽4米,上宽2米。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