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沽源草原的游牧文化(14)
时间:2017-11-10   作者:贾富海   来源:沽源网   点击:

  牧人的交通
  马背上的驰骋
  在世界文明史上,游牧民族被冠以“骑马民族”。此为与农业民族区别的标示。马是一种优化的动物,具备其它动物不具备的优点,马的嗅觉、视觉、听觉都格外灵敏,与野兽同能,马机警而识途,能在茫茫的草原上识别方向,马勇猛矫健,它能跑几十里、上百里,速度较快,马能忍劳耐苦。在严寒中,可以为你遮挡风雪,在酷热时能够寻找到水源,马驯服而倔强,绝对忠实于自己的主人而不让生人接近。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马能辨别方向,带着主人隐蔽,在战争失利时,马可以把受伤的主人驮到安全的地点。它昂扬而奋发,不在疲惫劳苦至极时决不倒下。马为义畜,公马决不允许它的姐妹在自己的群里,一旦发现,立即将它们赶走,正因为马具备其它牲畜没有的优点,牧人把马视为极高贵的牲灵。依赖马,维系了中国人的游牧社会。
  历史上游牧民族享有“行国”之称。就是人不固定在一块土地上,过着逐水草的游动生活。牧人按季节的早晚,视草场的好坏,经常而又有规律地游动着,牲畜走到哪里,人就跟到哪里。游牧人就必须骑马,牧人以马代步,当放牧的时候,牧人骑马管理畜群,在牲畜丢失时,牧人骑马去寻找牲畜,在迁徙时,牧人骑马去寻找牧地。在草原上,几十里路,几百里路,牧人总认为“不远”。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依赖的是马。
  牧业离不开马,尤其是牧人训练的杆子马,更是其亲密的伴侣,杆子马的特点是能够尾追,又能急停,还能左拦右贴,密切配合骑马套马。一个牧人一般有几匹杆子马,轮换乘骑。
  牧人们生活离不开马,马是牧人远道而行的伴侣,凡是游牧迁徙,婚礼节日,探亲访友,商品交换,都离不开马。在婚礼上,牧人送亲的队伍是浩浩荡荡的马队,马背驮来了盛装的新娘;在节日里,颇具声势的赛马比赛威震山岳。
  在古代社会骏马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历史上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时时形成军事对抗,游牧社会的维系依仗的是骏马。骏马为牧人赢得了震惊世界的荣耀,匈奴人、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称霸草原无一不是依赖于骏马。大元蒙古统一天下靠得是马。
  沽源草原上的车
  车的发明和使用是牧业文明的重要标志。阴山的岩画给我们讲述了游牧民族使用车辆的悠久历史。北方游牧民族早就使用了车辆,匈奴人进入沽源草原后,就已经有了车辆,草原上的游牧人车辆发达的原因:
  一是运输,游牧的主要特征是移动性,要养活牲畜这个动物,就必须随水草而迁徙,游牧人的帐房及其它日用品要载于车上,另外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都是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的结合,游牧人的车辆还可以运输战争中的辎重。
  二是居室,游牧民族常常迁徙,车辆就是他们的居室。有的帐房是可以拆卸的,有的帐房则直接置在车上。
  三是围营,如前所述,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是生产和军事兼并的组织,车辆在战争中起到围营的作用。例如蒙古民族古代的生产组织叫做古列延。构成古列延的基本要素是帐幕和幌车。古列延的组成首先要氏族酋长的毡帐定位,他的毡帐位于古列延的中心,他的幌车围着他的毡帐形成最里面的圈子,然后是牧羊者的帐幕和牧羊者的幌车,这是第二个圈子向外辐射几公里就是牧羊场,再扩大到第三个圈子,是牧牛者的帐幕和幌车,再向外辐射几公里就是牧牛场,最外面一圈是牧马帐幕和幌车,向外辐射几公里是牧马场。氏族首领的位置当然居于中心,而羊的自卫能力最差,当然在里面,牛次之,马的自卫能力最强,尤其是守夜的儿马,是护群的先锋。在古代文献里古列延又被解释为“圈子”、“营”、“环形”,在《蒙古秘史词典》里解释为“以车辆作战之障垒”。当时古列延既是牧业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几十个帐幕组成的古列延蔚为壮观。牧人使用的古老大车与近代人使用的大车是有区别的,古代使用幌车车体较大,为四轮,而近代使用的大车为2轮,且车体较小。
  四是渡河,由于草原的车车轮大,所以可以渡河,《契丹国志》说,宋使臣出使辽廷途经芦沟河,契丹使者说,不能坐轿过河,坐轿危险,要坐车渡河,才会安全。可见契丹人在草原使用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在草原上拉车的都是大牲畜,牛、马、驼。据史料记载,白色骆驼挽的车,都是蒙古皇后乘坐的。
  草原上的交通运输除了马、车之外,还有骆驼。使用骆驼一般有三种方法。一为驮载,二为驮车,三为驮轿。由于骆驼体格强大,性质耐忍负担力比普通之马胜二、三倍。长途运输通常以350斤到400斤为度。驼车两峰驼架一车,乘者坐于车内。驼轿必选一青壮的骆驼负轿子。其驼队以200头到300头为一驼队,少则几十头,多则可达一千头,一人能指挥数十头,搬运货物时都是结队而行,叫作驼队。驼队的组织是庞大严密的。驼背上除驮运的货物外,还要驮着供主人沿途居住的帐篷,驮着商队需要的粮、饮水,驼背是人们温馨的家。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