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活在沽源草原游牧人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牧人的饮食不仅仅是维持了牧人的生存繁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游牧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的一个侧面。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文化行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农耕收获的是五谷,而牧业收获的是肉和奶。在牧业社会,牲畜是重要的产品,又由于牧人处在高寒地区,夏日较短,冬日苦长,牧业生活常常遭到暴风雪的袭击,不食肉类难以维系身体上所需的热量,故而肉奶制品是牧人的主要食品。 肉制品 生活在沽源草原上的牧人的肉食品有三种加工形式,一种是煮食,一种是烤食,一种是熏食。一般把鲜嫩的羊肉连肉带皮切成小块,放入锅中煮熟,加入适量的盐,边用刀削边手抓着吃,牧人不喜欢太熟,他们总煮到七八成熟。烤肉总是选用羊肋骨的肉。熏肉的制法是在肉上撒上盐,架在木架上,下面用松枝柴烟烤熏,熏肉的时间保持时间长,一般在翌年的六、七月份也不坏。牧人食用风干肉,牧人在秋末严冬的时节,把肉切成条状阴干食用。在野外放牧时,当主食食用。也可把肉弄碎,放在茶水里佐以佐料,当副食用。在严冬野外作业时,风干肉活血驱寒,为牧人上乘食品。 牧人除食用动物的肉,还特别注意食用动物的血。《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战争情况紧急时,他们常吸吮鲜活的马血充饥。 游牧人讲究食全羊。蒙古人在招待功臣之时,常设食全羊宴称为“乌查之宴”,“乌查之宴”有煮制烤制两种方法,烤全羊盛行在元代。 诈马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盛宴,食全羊即北方的诈马宴,《蒙古食谱》记载,制作诈马宴时,以蒙古人杀羊的传统方法宰杀好,把整羊用开水褪毛,少开胸膛部位,去掉内脏,清洗干净,用盐和五香佐料腌制腹腔内,然后将开膛处缝好,放入有盖的大海锅或特制的烤炉中蒸制或烧烤,上席前要去其角、直肠和四蹄,再用大木盒和大铜盘把诈马作成卧式上席摆宴,羊头要朝主客位,要在诈马的四蹄上穿银制的蹄子,头上饰以字形印碑,以示喜庆或吉祥。民间食整羊的时候要按年龄大小或地位尊卑分而食之。羊尾巴尖献给长辈,把肩胛骨分给最尊贵的客人,肱骨一般分给除主宾以外的其他客人,中等身份的客人则给股骨,分给妇女椎臀部和腰椎,已婚年龄的妇女和姑娘则分予胸骨。在婚宴上新郎新娘各拿一付连在一起的尺骨和挠骨,这是相约和幸福的象征。 奶制品 自从匈奴人第一次踏入沽源这片草原后,数以千年这里就有数不尽肥壮的牛羊。大量牲畜除产肉外还产乳奶。产肉的时间较为缓慢,而产奶是经常的。 奶食也称为白食,因奶的颜色而得名,牧人崇拜白色,认为白色是吉祥、圣洁、长寿和善良的象征,牧人在远古时代就崇拜苍天,认为苍天是白色的,日月星辰也是白色的,天上降下的雪也是白色的。所以在草原牧人的眼里白色是那么的高远,那么地纯正,那么富于生命,在逢年过节,操办喜庆宴席,进行各种祭祀活动都要首先向天泼洒奶制品,以此为祭。就是小孩穿衣服,新郎乘马,新郎入洞房及家人出远门也要用奶食向苍天拜祭。 牧人制做的奶食品非常丰富,其中主要包括奶皮子、奶酪、奶糕、奶豆腐、酸奶等。在夏秋两季,将鲜奶放入锅中,慢慢地煮沸后在鲜奶聚集一层薄脂肪,称为奶皮子。把牛奶过滤后加以温火,就成为色黄如蜡的奶油,生奶炼黄油,炼出黄油后的奶子沉淀、压榨、晾干后即成奶干,取出奶油后其下沉如豆汁者,经慢火煎煮,再压榨、倒入木模,切成小块在太阳下晒干,即成奶豆腐。 在牧业社会中,产奶量非常之大,其盛奶的器皿为乳桶,乳桶有木制、铜制、皮制数种。 在牧人的奶制品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奶茶和奶酒。牧人的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饮茶在牧人的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称之为甘露。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