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追寻县委思路变化轨迹 见证沽源发展腾飞历程(3)
时间:2017-11-06   作者:白占林   来源:沽源网   点击:

  4、思路的形成是一个趋于科学的过程。由于坝上各县区自然条件、特色资源、产业发展的趋同,容易导致各县区形成分散、全面、雷同、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盲目竞争、跟风发展,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开发成本较高、产业发展缓慢。这就需要用跳出沽源看沽源的眼光,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去科学定位发展思路。一是坚持与时俱进。面对我县的发展实际和竞争压力,立足于区域发展,大力实施了“面向京津、背靠内蒙”经济发展战略;着眼于科学发展,将全县的产业定位完善为“生态旅游强县、新型能源示范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和矿业综合开发大县”,进而再深化为生态产业体系的基本构架;站位于统筹发展,全面展开了“草原水城”建设;致力于和谐发展,落实了企业赢利、群众受益、财政增效“三位一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干部赶超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勇于探索实践。沽源有林有草、有山有水、有雪有冰,生态系统保存完好,辽金元文化底蕴深厚,旅游服务业起步于1992年,历经数年努力,“湿地草原、神韵沽源”小有名气。今年,通过对生态、冰雪和文化资源的纵深开发,重点打造县城周边湿地草原、休闲观光避暑区,东南部绿色长城、登山滑雪运动康体区,西部农田林网、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区和半虎线、宝平线、沿坝三条旅游精品线路,进而形成“三区三线”旅游格局,努力实现由“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三是奋力攻坚克难。始终将扩大开放、强化招商作为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借助北京这个巨大“资源库”,采取会展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团组招商等方式,全力以赴跑项目、引客商,积极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企业转型,培育了一批极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将加工优势转化为促进发展整体优势的路子。
  5、思路的形成是一个统筹协调的过程。坝上县区的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城乡结构不合理,迫切需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一是城镇面貌日新月异。过去,我县的城镇建设相当落后,县城曾经是“十里长街一盏灯,柏油马路尽是坑,房屋全都低矮平”,就是个“大农村”的水平。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县委、县政府引入市场机制,加大了城镇建设力度,制定了“两横、八纵、一湖水”的城镇建设规划框架,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其它中心乡镇的镇容镇貌也有了很大变化。三年大变样以来,充分挖掘葫芦河贯通县城南北、湿地草原环绕县城周边的潜在优势,提出了打造“草原水城”的城市定位,通过草原水城的有效带动,按照“顺向思维、逆向操作”的思路,加快推进新民居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改革开放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我县公路现状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大力加强交通建设,不论是国省干线公路还是地方道路建设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207国道和半虎线、宝平线、张沽线三条省道纵贯东西、横穿南北,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为主轴,县乡道路为基干的公路总框架。随着张石、二秦、张承高速和蓝张铁路“三高一铁”交通路网的加速构建,沽源向北辐射西北、华北、东北,向南辐射京津冀的南北交汇扇区轴心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一认识,重点打造以加工、包装、集散、中介、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商贸物流城,将成为链接张承蒙的旱码头、辐射京西北的桥头堡、服务京津冀的后花园。三是民生改善扎实推进。我县开放比较晚,加上文革时期又是军事禁区,国家不批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当时的社会事业相当落后。1997年建立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0年进行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的扩面工作,2006年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五保供养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县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正式启动,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电力、通讯、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县人民群众切身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果。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