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正确思路必然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广大干部群众智慧和首创精神,必然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群众的认可,才能使之不断完善成熟。我县受自然、地理、历史条件限制,工业企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相对薄弱。建国以后,沽源开始兴办地方工业,但极不景气。1985年,沽源工业快速发展,建材、皮毛、亚麻、粮油、食品、农机等工业初具规模,但因技术力量薄弱、产品更新能力差、管理不善和体制机制束缚相继破产倒闭。我县一度是工业“白点县”。近年来,新一轮工业正在起步,先后新上和嫁接改造了乳品厂、肉制品工业小区、亚麻厂、纸浆厂等企业,但都没有构成立县支撑。2007年以来,我县突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主基调,主攻风电,强攻矿业,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工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一是挖掘资源潜力。始终围绕“资源”跑项目、谋项目、上项目,巨大的风能资源在国家产业导向的带动下已经成为沽源加快发展的第一支柱;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条件下已经成为沽源工业经济的战略支撑;优质的农产品资源在消费市场的拉动下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独特优势;良好的生态资源在环境优先的影响下已经成为沽源最具活力的对外品牌;丰富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沽源招商引资、承接京津及环渤海地区企业辐射和转移的潜在资本。二是激发项目活力。按照“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思路,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在资源开发上进行精深加工,加快推进以风电、太阳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开发和以铀钼、沸石、褐煤三大矿藏为主的矿业综合开发。结合草原水城和现代商贸物流城总体规划,启动建设了占地5000亩的工业聚集区,园区全部建成后,将吸收县域内的有机食品加工、燕麦生物制药、高端沸石开发等企业入驻,成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三是增强经济实力。随着国内知名风电企业的抢滩登陆和中国绿色钼业之都、亚洲高端沸石之乡的加速打造,我县工业经济规模效益日渐凸显,对于培植县域经济新的财源点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思路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跳不出就农业抓发展的小圈子,只能解决农民的生存和吃饭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发展致富问题。一是夯实发展基础。坝上地区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绿色生态的最大特色优势,是生态支撑着坝上的发展,也只有生态才能引领坝上的未来。建国初,沽源仅有不足4.8万亩的天然林。上世纪60年代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近年来,又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十一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退双还”等生态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目前全县有林面积达到220万亩,草场面积达到202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67.8%。从今年5月1日起,我县实行了全面禁牧政策,草场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恢复,生态植被长势良好,不仅为京津地区挡风沙、送绿水,而且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优化总体布局。70年代,坝上地区曾响应党中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号召,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规模开滩垦植,发展粮食生产,山药、莜面、大皮袄成为坝上三件宝。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养牛、养羊、养牲畜,“张北马”、“草原红牛”一度闻名遐迩。90年代后,特别是98年实施结构调整以来,坝上地区水浇地面积锐增,蔬菜种植盛极一时,小尾寒羊养殖风靡一度。但这种单一的经济形式,过度依赖于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极易造成“越垦越荒、越荒越贫、越贫越垦”的恶性循环。为改变农业受制于天的被动局面,我县以“节水、旱作、高效”三型农业为目标,重点培强蔬菜、奶牛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肉羊、肉牛、马铃薯、燕麦、亚麻六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獭兔、饲草、沙棘三个后续产业,努力形成“263”农业产业格局。三是壮大规模优势。畜牧业是我县传统的优势产业,长期以来支撑着农业增收的半边天,被誉为“铁杆庄稼”。1998年,我县确立了“调整畜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思路和“压缩骡马、淘汰山羊、稳定鸡猪、主攻牛羊”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奶牛和小尾寒羊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但一直沿袭的传统散养散放模式,不仅使畜牧业本身数量难增长、质量难提高,而且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为使我县由畜牧资源大县向现代畜牧强县转变,大力推行舍饲禁牧和标准化养殖,以集聚区域内百万头肉牛、千万只肉羊为保障点,努力成为京津地区的菜篮子、肉案子、奶袋子。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