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抗日根据地
平北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平北抗日根据地指张家口以东,平绥铁路(今京包线)以北,平古(古北口)铁路以西,长城内外的一些地区。是伪华北、伪满州、伪蒙疆三个伪政权的结合部,也是平西和冀东两个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
1938年春,为支援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一一五师派出邓华率领的一个支队和一二零师宋时轮率领的一个支队,迅速挺进冀东。5月,宋时轮支队到达平西斋堂时,八路军总部电令宋、邓两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6月四纵挺进冀东时路经平北,连克数县,打了不少胜仗。一度收复赤城、龙门所、后城等地。尔后,纵队政治部主任伍晋南指挥挺进大队又进入平北开展游击活动,并成立了昌(平)滦(平)密(云)联合县政府,建立了一些基层抗日组织。9月8日,伪满洲国集中六个团的兵力对我“围剿”,我军转移冀东,县政府也同时撤离。
1939年2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主,在平西组成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陈漫远任政治委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并组成军政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冀热察区党委,马辉之任书记。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冀热察挺进军初成立时司令部驻野三坡,不久即迁至马栏村。同时相继派出部队和工作队,加强对北平地区抗日武装都争的领导。同年夏天,挺进军第三十四大队大队长刘开锡、政委吴迪和一个游击队进入平北,因敌我力量悬殊,难以立足,两个月后返回平西。这两次开辟虽未能长期坚持下去,但革命火种已经播下,为以后的继续开辟奠定了群众基础。
1939年11月,为创建平北抗日根据地,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总结经验教训,联系实际,提出了“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和“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采取了以小部分梯次进入的战略战术,逐渐增兵,在敌人点线间进行小规模游击活动;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隐蔽到公开;在获得阵地的基础上,站稳一步,前进一步。是年冬,挺进军所属部队在白河两岸,黑河以西,延庆以北,建立了六个小块游击根据地。
1940年1月3日,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决定设立中共平北工作委员会(简称平北工委),王伍任主任,史克宁任组织部部长,由挺进军第九团八连和地方县区干部20多人其中有2名县长加上原在沙塘沟发展的30多名游击队员,共100多人组成平北游击大队,大队长钟辉琨,政委刘汉才。进入昌平县后七村铁炉子、沙塘沟、景儿沟、慈母川、劈破石、董家沟、里长沟一带,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建立抗日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和武装斗争,不久,就在这一带初步站稳了脚跟。
4月,苏梅接任平北工委书记,率挺进军军部警卫连进入平北,攻克了千家店、杨木栅子两据点。此时,为适应斗争需要,平北游击大队升格为游击一支队,刘开锡任支队长,钟辉琨任政委,成为开辟平北西部地区的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