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官兵捕杀,这些回民东来张家口的非常多,如桥西区上堡的“陕西坊”、元台子的“彬州坊”、新华街的“宁夏坊”,宣化城外东土关的“宁夏坊”等都是这一时期迁来的。当时也正值清中后期蒙地再次开发,允许回、汉群众到坝上开荒垦殖,于是尚有相当一批回民进人坝上地区,现在张北、康保、沽源、尚义等县回民就是这时迁入的。其中有200余户回民由西安逃到尚义县境内的西城夭村定居。这些回族定居后,就开始开垦土地,种植务农,建家园。随着近处荒地的大片开垦,人口不断地增加,为了生存和生产上的方便,一部分回族就迁移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开荒种地,像今日张北县的大河、西湾子、南号、西号、五号,康保县的大囫囵、兰家营子、米家营子、马家营村的回族,大部分是由尚义县的西城夭村迁移来的。
有一部分回族移民先后聚集到口外这通商重镇大二号,而回族同胞乡族观念浓厚,自从有先民陆续在大二号落户后,投奔之人众多。
回族同胞所到之处,由于宗教生活的需要,首先都要建立清真寺。大二号的清真寺在清中早期就有过建设,但是不具规模。当大二号的回民聚集到一定人口后,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和壮大,回族先民经济状况也有所改善。于是大二号正真意义上的清真寺开始建设,这座清真寺当时是附近规模最大的清真寺,建成于光绪年间,后重修。该寺位于大二号街正中偏东,座西朝东。东有山门一座,耳房左右各一间,院墙各长三丈三,南院墙有便门一个。山门通往大殿,下了山门台阶为宽阔的院落,正中有石条铺成的甬道直通大殿。靠南院墙有十多间沐浴用的木格房,北面有八间讲堂。大殿三间,前出廊后有厦,实为九间,每间十三檩十三嵌。房脊飞翘,雕梁画栋,铜瓦盖顶,其上“望月亭”,是寺内最高建筑,一弯风磨铜上弦新月竖立在望月亭中绿色宝瓶之上。跌水猫头有狮子装饰,出由处有四根土黄色明柱。大殿正中悬蓝底金字大匾,长七尺、宽四尺、厚两寸,上书“清真古教”四个大字。左右各有匾,出山门偏西有匾,均记某某赐匾。山门左右柱上各书“天命津注清真独一自古认实七日;圣行传化正教无二原来归信五夺”对联一副。进了大殿便是诵经之处,书阿拉伯文字于大厅四壁……
回族同胞是聚寺而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这些稳定的居住区域,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共同孤立地生活在同一个广阔的地理环境中,而是以一个或几个村子,一条或几条街道为共同的居住区域,在这一区域中必定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清真寺,由于有了共同的居住区域才有可能形成共同以清真寺为核心的社区文化,而这个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这就是回族文化。
“天下回回是一家”、“同类相遇则亲厚”、“固守其俗终不肯变”这些都是古人对整个回族群体特征习俗的描述,一直沿袭至今,代代不息。
于是就有更多回民来此投奔同胞。从此这大二号,除了汉人,回民便成了这第二大居民。
而回族同胞自古多善于经营,常言道:回民三把刀,瓦刀、肉刀,切糕刀。由于大量回族先民加入到这大二号的商贸之中,从而更促进了大二号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在这塞外草原上的大二号,出现的各个民族大杂居的繁荣景象。除了汉族、回族,其中还有满族、蒙古族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