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二号
大二号戏曲文化浅谈与印象(8)
时间:2017-10-31   作者:徐国风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八、知名晋剧女须生--金方红
  金方红,女,回族,1945年出生,原籍丰宁县黑山嘴镇,在姊妹5人中排行最小,刚解放不久全家迁居到大二号村,一家人靠父亲开烧饼铺维持生活。
  金方红从小聪明活泼,爱唱爱跳,6岁时在大二号村春节的舞台上,一首边唱边舞的儿歌,展示了个人文艺方面的天赋与才华,博得了在场乡亲们的赞誉。到大二号回民小学读书后,成为了学校里文艺活动的骨干。受本村业余剧团的影响和熏陶,从小酷爱晋剧,与几名小朋友玩游戏学唱的晋剧《打金枝》,在四姐金方菊(本村业余晋剧团小旦演员)的辅导下,登上了大二号村春节的舞台,以此剧目,在1956年元宵节期间全县戏剧汇演中的精彩表演轰动全县。当时只有11岁的金方红在剧中反串须生唐王,表现不俗,脱颖而出。
  在全县戏剧汇演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酝酿成立沽源县晋剧团的事宜。由于大二号村几名少年儿童汇演中的出色表现,和出于培养戏剧人才的长远出发,在以大二号村参演的主要角色演员为主的策划中,将剧团名称定为“沽源县少年晋剧团”,大二号村金方红等6名小演员列在首批演员选定的名单中。经过其他演员和有关人员的补充选拔,与相关方面的筹备,于1957年3月,沽源县少年晋剧团正式成立。
  进入剧团以后,金方红十分珍惜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凭借个人的执着和顽强毅力,以永不满足的心态,自始至终地承受和付出了比平常孩子更多的汗水和泪水,在教师和导演的指导下,从基本功、腿功、身段到翅子功、甩发功等的训练,从练声、唱腔和到完整拍一出戏等,坚持勤奋学习和刻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方红从道白到唱腔,再到表演,进步很快,稳定了自己在少年晋剧团红生中正红的位置,成为剧团里台柱子式的演员,受到本团领导、同行和观众的青睐。
  1959年秋季,沽源县少年晋剧团合并到张北晋剧团。金方红由于演艺的突出表现,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于1960年,由张北晋剧团选送到当时的山西实验晋剧院学习深造,投师到晋剧名师丁果仙(艺名果子红)门下学戏,不巧恰遇丁果仙患病住院,又改投到丁果仙师姐乔玉仙(艺名懿莲春,晋剧须生大师盖天红——王步云亲传高徒)门下学艺。经过半年多名师的真传实教,在乔玉仙的严格要求、耐心指教、提携后学、诲人不倦的悉心传授下,金方红收获很大,终生受益。1961年,张北再次分县,金方红等重新返回沽源县少年晋剧团,并于1962年秋季,随团又在张家口戏曲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学习。1964年8月,沽源县少年晋剧团与赤城晋剧团合并,金方红与原大二号籍的李桂民(金方红丈夫,黑头行当)、王秀荣(青衣行当)、王秀花(小旦行当)四名演员成为赤城县晋剧团演员。金方红到赤城晋剧团不久,被单位选派到当时的四清工作队锻炼,196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起任赤城县晋剧团业务副团长,1977年起任该团团长,直至1987年文化团体改革赤城晋剧团撤销,离开剧团后一直在赤城县文化馆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
  经过多年的努力,金方红在晋剧须生演唱艺术方面,吸收了前辈艺人不同风格的唱腔,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节奏稳健、嗓音宽厚、刚柔相济、朴实深沉的演唱风格。唱腔与道白的吐字上,吸收了山西方言的韵味特点,发挥了大二号村乡音接近普通话的京韵特长,使自己的唱腔与道白吐字清晰,喷口工稳,朗朗上口,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表演上无论是纱帽戏、靠架戏等方面日臻精炼,样样彰显功力,轻车驾熟。
  在沽源、赤城和其他地区的频繁演出,金方红的演艺名声逐渐传开在张家口大好河山的南北东西。金方红是她的原本姓名,在晋剧的演唱角色中唱红。晋剧唱红名师的艺名多贯以“红”字,如:盖天红(王步云)、十三红(张锦荣)、果子红(丁果仙)等。在沽源和赤城两县的人们都知道金方红本是真实姓名,而在其他地区的观众,把金方红的名字一直以艺名评价和赞誉,听到金方红剧团的演出时,都争相赶来观看。因此,金方红或实名或艺名地享誉了冀西北、晋北和与内蒙接壤的晋剧流行地区。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以及为人,深受演出所到之处观众们的欢迎和爱戴。
  在传统戏中,金方红以反串须生的出色表演而知名,文革期间,不在有男女反串的情况下,以饰演女主角塑造形象贴切而闻名。移植样板戏演出的晋剧《沙家浜》中饰演的阿庆嫂、《红灯记》中饰演的李奶奶、《杜鹃山》中饰演的柯湘等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方红演出传统戏的代表剧目有:《走山》、《跑城》、《斩子》、《打金枝》、《八件衣》等,在她晋剧演出的历程中,共计演出传统戏与现代戏达400余部。
  金方红的舞台艺术,于1981年获张家口市晋剧汇演个人一等奖,先后任第一届河北省戏剧协会张家口分会理事,第二届中国戏剧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
  金方红三十余年从事晋剧艺术生涯的成就与殊荣,是她本人孜孜不倦、不懈追求、好学励志的结果,是她本人和大二号村晋剧骄子们的骄傲,是大二号村儿女们的骄傲,也是大二号村乡亲们的骄傲。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