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二号
大二号戏曲文化浅谈与印象(7)
时间:2017-10-31   作者:徐国风   来源:沽源网   点击:

  七、大二号对沽源戏剧文化的贡献
  晋剧戏曲在大二号的流行和兴盛,诱发了大二号几代人的晋剧情怀。不知有多少人热爱晋剧,沉迷晋剧,并把晋剧演唱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耳濡目染的熏陶,还使大二号的一批少年儿童走上了专业的晋剧舞台,并为沽源县戏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积极贡献。
  少年儿童是天真可爱的,在解放初的年代打阎王、砸制钱、捉迷藏、抓石子、弹玻璃球等玩乐游戏则是习以为常的事。然而小朋友们聚在一起,不管是智力性与活动性方面的游戏,变着法儿地玩出新鲜花样的,情趣则会更高。1955年暑假期间,大二号回民小学的一伙小朋友,凑在一起,竟学做舞台上演戏人的唱腔、架势,做起唱演《打金枝》的游戏。凭着他们当时记忆的把握情况和特长,分担了剧中的角色,找一块场地,接二片三、生不生熟不熟地连唱带跳地唱起了《打金枝》。当时他们中间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10岁,谁曾想这一游戏时的角色扮演分配,竟成了其中六个小朋友日后专业剧团的专业行当。小朋友们的爱好与好奇举动,被当时本村业余晋剧团里在《打金枝》中饰演金枝女的小旦演员金方红的四姐金方菊发现了。出于她本人对晋剧的热爱和对弟妹们的感情,以及对《打金枝》戏曲的熟悉,主动地当起了他们的启蒙教师。选择牛棚或羊圈做为排练场地,利用放学后和星期天排练。从道白到唱腔,由动作到表情,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地辅导孩子们。在金方菊的耐心辅导下,小朋友们的《打金枝》学得越来越像模像样了,加上本村业余剧团文武场乐队的支持和配合,使这个孩子们的《打金枝》登上了大二号村的春节舞台。孩子们的表演,得到了当时大二号乡、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喝彩,并奔走相告。
  事也有缘,似是天意。不久到大二号下乡的沽源县文化馆首任馆长温荣同志(离休干部,原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军团文工团首席手风琴演奏家,抗美援朝胜利后,复员安排到沽源县文化馆工作)听到小朋友们唱演《打金枝》的事情后,喜出望外。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回县里向文教科领导和县领导汇报了情况,很快县里做出了举行全县的戏剧汇演的安排,并酝酿成立沽源县晋剧团的事宜。在全县文艺汇演中,大二号村少年儿童演出的晋剧《打金枝》,一鸣惊人,一炮走红,轰动全县。当时在现场观看演出的县委书记李永胜和县长梁聚山等同志十分高兴,赞不绝口,不断地为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拍手叫好。汇演后不久的日子里,沽源县政府做出了成立“沽源县少年晋剧团”的决定,大二号村演出晋剧《打金枝》其中的六名少年演员被首批选中。县政府规定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政府发工资,农业人口转为吃供应粮——在当时,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殊荣。消息传出,孩子们欣喜若狂,兴奋不已,然而孩子们的家长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们的特长和表现,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培养;忧的是孩子们正在读书时期,小学还没毕业,好容易几代人盼来的上学机会,又要半途而废。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六个小孩子都是回族子女,民族的饮食习惯成了家长们不能接受的难题。问题反映出后,县里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做出决定,把剧团的食堂定为回民食堂,并为了更好地照顾好孩子们,把当时任大二号乡长的马恩芳同志(回族)调到剧团担任炊事员。家长们终于解开了疙瘩,舒张了眉头。然而,旧社会称唱戏的为下九流的旧意识影响,还一时难以根除,个别孩子家长还是拖后腿。例如,就在村里派车送孩子们去县里报到的临走之前,马振荣的母亲还不甘心情愿,是马振荣自己偷出了户口本,自己藏在车上小朋友的中间,其他几个小朋友用皮袄把她盖住,才逃过了母亲的最后阻拦。
  大二号原业余评剧团的副团长、兼导演和画布景的白相杰同志,也被正式录用为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并兼任晋剧团代理团长,主抓剧团的全面工作。
  1957年3月,“沽源县少年晋剧团”在以原大二号少年业余演员为班底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大二号村当时被录用为剧团演员的人员是(见下表)
 



 
张北县沽源少年晋剧团全体合影
 
  金方红(后排右起一)、马振荣(后排右起五)、李桂民(后排左起一)、王秀荣(前排左起一)、王秀花(前排左起二)、李文仁(前排右起四)、马恩芳(后排左起四)。
  金方红等六名小演员,从游戏到业余,再从业余到专业的成长,可以称作是他们戏曲道路上的三部曲。由于他们的天赋和基础,这六名小朋友被录用后,成为沽源县少年晋剧团的骨干和重点培养对象,加上他们的刻苦努力,演艺水平提高很快,没过多久,便成为剧团台柱子式的主要演员和所担行当的当家演员,撑起了沽源县少年晋剧团的一片天。
  1959年秋季,沽源县合并到张北大县,沽源县少年晋剧团也合并到张北县晋剧团。1961年5月,沽源县再次化回原县,张北县晋剧团的原沽源县少年晋剧团演员,重新返回沽源少年晋剧团。为了提高沽源县少年晋剧团的演艺水平,其中原大二号村的六名演员,一同随沽源少年晋剧团全团演员,于1962年秋在张家口戏曲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科班式的培训学习,受到了专业的学习和训练。1964年8月,沽源县晋剧团与赤城县晋剧团合并为赤城县晋剧团,其中原大二号村的金方红等四人成为了赤城县晋剧团的演员,其余在沽源的人分别安排了其他工作。在赤城晋剧团期间,金方红于1966年起任该团分管业务的副团长,从1977年起任该团团长,直至1987年赤城晋剧团撤销。1976年,在沽源县文工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沽源县晋剧团,原沽源县少年晋剧团大二号籍演员李文仁任晋剧团副团长,1979年至1982年,任沽源县晋剧团团长。
  在沽源县的戏曲文化事业上,有大二号村乡亲们的汗水和奉献,在沽源的县城和乡村的舞台上,有大二号村热衷并从事晋剧文化事业的一批子弟们的足迹和身影,在沽源县戏曲文化发展历史上,大二号村的先导和基础作用功不可没,必将被载入沽源文化史册。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