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史话沽源 >

山川秀美新沽源 坝上草原好风光--沽源县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年回眸(2)

时间: 2017-11-07 13:08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刘春芳 郭振刚 点击:

  2、水土流失加剧
  由于境内植被稀疏,沟壑众多,雨量集中,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43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6.6%。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河道重大侵蚀,并由此造成土地资源被破坏,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1999年全县土壤侵蚀量为889万吨,沙化土地达到230多万亩,有人比喻水土流失掉的是我们的血液。
  3、森林质量不高
  按照国际上通用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且呈斑状均匀分布,才能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即涵养水源、调节气温、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温度、降低区域性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沽源1999年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0.8%,且天然林占国土面积不到1%。森林资源存在“一低三单一”的特点,即:人均占有量低,林龄单一,林种单一,林相单一,生态效益相对极其有限,防护功能相当低下。
  4、草原生态十分脆弱
  沽源草原面积200多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6.80%。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又加之对草场的治理严重滞后,可以说是掠夺性利用,90%的可利用草原程度不同地退化,产草量大幅度下降。据调查统计,1999年全县沙化、荒漠化草原面积约为13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64.4%。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错误的政策导向以及疏于管理“重取轻养”,不讲生态科学致使生态恶化。一个时期内将发展畜牧数量作为硬指标,作为显示家业兴旺的标志,追求存栏数,商品意识差,长期超载放牧,导致生态灾难。
  5、“以粮为纲”,与草争地的路子走到尽头
  人类农业文明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毁草开荒的历史。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我们的前辈不得不开垦荒滩,以维持基本的生存。特别是20世纪“以粮为纲”的年代,人们向荒山进军,与草争地,“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变成沙梁梁”,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其结果是草原面积大幅度锐减,大自然的“总调度室”被破坏。由于长期毁草开垦,造成土地大面积沙化,土质疏松,沙源丰富,沙尘暴活动频繁,风沙危害加剧,部分地区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
  6、水资源严重缺乏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容水量达400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万余亩。全县有淖泊12个,泉子100多处。由于连年干旱,风蚀淤积,天然补给不足,到2000年仅有闪电河、白河、黑河、平定堡河等几条河流还有河水流淌,其它10多条河流基本断流甚至干涸。12个淖泊荡然无存,100多处泉眼仅有10余处在涌水,其它全部消失,几乎造成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下水资源更呈下降趋势,加之超采严重,个别地面出现沉降,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7、人畜践踏严重
  解放初期全县人口密度为19人/平方公里,20世纪末期达到60人/平方公里,增加3倍多。同时由于追求数量型畜牧业的发展,草场的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一度陷入“越荒越牧,越牧越荒”的困境,天然草场载畜量下降到每羊单位18亩,仅为建国初期的1/6,造成大量牲畜食不裹腹,啃树皮、刨草根的现象随处可见。人口的过快增长,草场超载放牧,地表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草原植物得不到休养生息。
  8、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贫困化
  沽源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恶劣,历来干旱少雨,又加之土地沙化,荒漠化直接危害及其衍生危害很大,特别是对农牧业生产及其农民的生活影响更大。在“以粮为纲”导向和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束缚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贫困一直与沽源人相伴。“灶口烧的是牛粪片片,碗里盛的是糊糊莜面”、“春种一升,秋收一斗”、“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刮一场场大风死一茬茬苗,累死累活饿肚皮”,这些鲜活的民间谚语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状况。虽经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仍未找到生态安全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模式,到“十一五”期间沽源仍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贫困县之一,进入新世纪沽源还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的相融共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