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是制约着沽源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心腹之患,多年来沽源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十世纪末,党和政府立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做出了在京津周边地区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这项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实施范围包括沽源在内的京津冀晋蒙75个县(旗)。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截止2010年底,在国家累计投入2.42亿元资金的支持下,共完成退耕造林51万亩,荒山匹配造林48万亩。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30万亩,治理草场100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144平方公里,以及相关配套建设的暖棚、生态移民2247人和节水、水源等生态治理项目,历经10年的努力,工程区林草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减轻,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取得了“生态整体恶化趋缓,治理与保护区域明显好转”的良好效果。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覆盖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投入力度之大,参与人数之众,在沽源生态建设史上乃至农业发展进程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是再造秀美山川的历史壮举,是再现草原风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是造福当代,泽被子孙的民心工程,谱写了新时期全县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辉煌篇章。 京津风沙源治理启动实施至今,作者十余年来,也是投身这项工程建设的成员,做了一定的工作,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我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进行了回顾,撰写此文。内容尽管不够丰富,总结的也不够全面,一些感人故事、典型事例也未记录在内,但也对我们系统总结防沙治沙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做好下个10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整个生态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生态环境的沧桑岁月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环境治理、保护环境十分重视,但是,沽源的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好转与恶化并存”的特征和“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长期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期集中凸显,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危及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并且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态危机是全面的整体的;二是生态危机的趋势仍在加剧;三是生态危害的程度还在加深。具体表现在: 1、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 沽源位于坝上地区,全县平均海拔1536米,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西北风沙在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下,干旱和大风每年同期出现,加之植被稀少,雨量集中,具备了形成土地沙漠化的自然条件。据气象资料监测显示,冷空气一般以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宽度带谱前移,多次沙尘暴天气都是蒙古国南部形成后移到中国境内,可以说中亚及蒙古国是影响北京的境外沙尘源地。广阔的西北和华北地区是影响北京的境内沙尘源地,包括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地草原以及裸露耕地等均是沙尘产生的主要源地。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说,阿拉善盟打个喷嚏,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就会感冒。而沽源又处于京津地区的上风上水区,是沙尘进入京津的必经通道之一。“坝上一场风,年始到年终,春天刮出山药籽,冬天刮出犁底层”就是当时沽源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庄稼都要重播、补种两、三次,沙尘暴给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特别是以大风和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田、牧场、城镇、村庄、道路和水利设施受到严重影响,全县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损失巨大,给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