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娘子入了新房,送亲宾客吃了下马席后,主人请阿訇赞圣证婚,“赞圣”就是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青年的美满婚姻,并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讲授伊斯兰教常识,要求男女双方遵守“依玛尼(信德)”,背诵清真言,问他们各自的“经名(回族名字)”,若无经名便由阿訇为他们命名,问新郎是否已送新娘“迈赫尔(礼物)”,因为礼物是夫妻恩爱的象征。最后由阿訇正式念“尼柯哈(即证婚和祝贺词)”。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两家亲朋好友,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为了尊重客人,一般念“尼柯哈”都是男方阿訇请女方家的阿訇念。有时一位阿訇念,另一位阿訇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其大意是:首先遵圣行给新郎新娘恭喜。真主使你们的婚姻美满。结婚是主命圣行,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生活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这个成年的女人是美的、是贤惠的,你要接纳她、善待她,你们的婚姻是合法的。讲完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娘:“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表示愿意则应马上回答“盖毕利图(即愿意接受)”,女方媒人替新娘回答“达旦(好)”。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知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念“尼卡哈”是婚礼必行之礼,有了证婚词,才能说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认。 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家长将早已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大二号的回族群众认为,核桃取其质坚而味美,象征子女坚强有力,人品美丽;枣子取其“早子”之谐音,意为早生贵子,鸿运长久。撒在外边的喜果新人不可食之,撒在炕上的喜果,只许一对新人抢食。阿訇撒向新人身上的喜果,意为撒喜(阿语音译为:扎卡特),是喜庆施舍的意思。尤其是红枣和核桃,回族从订婚到结婚几乎都离不开它们。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补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鞋油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新郎新娘进洞房要念“依扎布(婚书)”,新郎新娘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双鞋垫,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还要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的最基本教义,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也乐于接受。 大二号还有这样的习俗,当新郎新娘入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着破草帽,脖子上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他们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有人耍才说明这家有人缘。 第二天早晨,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郎新娘都要沐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新娘给长辈们一一说“色俩目”问候。长辈们一边回答一边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回门 回族的婚姻习俗中有个特点就是一门亲事两家办,就是头天女儿出嫁之后,是在男方家办酒席,而过两天就要回到女方家,由女方家长办酒席,以嫁女儿的名义请亲朋好友吃酒席,这个酒席是在女儿出嫁三天之后,也叫“回门”。新郎要准备一些礼品陪新娘一同回娘家。岳父家也要做好准备,款待回门的女婿女儿。除此之外,新娘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则要住上三五天,到期后由新娘的家人送回,或者新郎自己来接回家。自此,一个新的经济独立的小家庭宣告成立,开始他们幸福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回族的婚礼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和改进。但其传统婚礼的民族性和宗教性将是其民族文化里的一枚瑰宝,永远的熠熠生辉。纵观大二号的回族婚俗文化,反映出了受阿拉伯文化、汉族儒家文化和我国传统习俗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俗文化,同时也受到了现在文明大潮的冲击,但是回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愿回族这朵民族之花永远艳丽芬芳,散发自己独特的魅力。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