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号回族丧葬过程中的几项程序: 1、停尸 回族人停止呼吸后,守候在旁边的阿訇或者亲人,要给亡人瞑其目、合其口、顺其手足、理其发须、还要整好尸体。逝者不能停放在睡觉的床上,应该停放在通风凉爽的大厅里,可以在客房的地上铺上席子或停尸床,将尸体放在上面,但不能停在伙房。停尸的时候必须使逝者头北脚南仰卧,面稍向于西方。亡者的身上要覆盖一块洁净的白布单。同时,逝者的家属要派人分头通知本宗族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并在直系亲属中,推选出几位有组织能力和处理丧事经验的人,管好迎来送往、丧事费用等事情。 2、善面和坐夜 当阿訇、亲朋、乡邻来到丧主家,向丧主和亲属表示悲痛后,首先要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即散面。然后根据亡人年龄、去世的原因,多方面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啕大哭,讲述生死乃人生客观规律,并安慰丧主家要节哀。回族人在善面过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礼,忌丧家妇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礼。 回族在人亡后若当天没有埋葬,晚上还得“坐夜”,这时要请一位深明伊斯兰教义的长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干净(洗过大净),停尸的屋子要点上蜡烛一直到天明。为了消磨时间,“坐夜”者要给丧主家的人讲人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讲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劝人要行善事等等。回族人“坐夜”时,还请长者给亡人的眼、鼻、嘴、耳等“念七窍米”(负荆请罪),表示亡人不空见真主,这种习俗是回族对亡人表示的一种怀念,代亡人祈求真主饶恕生前罪过的一种善良愿望。守夜的人不能睡觉,主要是怕亡人和丧主家人害怕。坐夜时忌大声喧哗,忌玩赌,禁止吃喝。 3、备殓 备殓,回族俗称缝“克番”。回族的克番有两个特点,一是从颜色上看,无论大二号还是其他地区,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从选料质量看,不分贫富贵贱,一律是白棉布、白漂布等。回族人喜欢用白色的“克番”,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穆罕默德曾说:“安拉最喜欢白色布,生者着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回族由于受这些影响,便逐步形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习惯。 男亡人用的殓服有三件:一是大殓,回族俗称“大卧单”,长短要略长于全身,上下各余出六七寸。一般来说,长约七尺,宽约四尺五寸。二是小殓,回族俗称“小卧单”,长短要合身,但上下两头留余地,宽约四尺五寸。三是衬衣,回族叫“格米素”(即坎肩),长自肩至踝骨,宽约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开缝,再加帽子一个,长共约九尺。 女亡人的殓服,比男的多两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头各一件。裹胸长三尺左右,宽一尺左右。包头也叫盖头,长三尺左右,用以裹发,并用布带束着。 4、净身 即“洗大净”。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温水、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不许落地。 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拿重(给亡者洗礼的人),一人帮助淋水,一人专门灌水。洗大净的程序是:先洗头、两耳、脖子、漱口、呛鼻、洗脸、洗两肘,然后用吊罐或喷头开始冲洗。冲洗从上至下分三截洗。第一,先洗肚脐以上,顺序是先洗右肩右臂,后洗左肩左臂,先前胸,后背心。第二,洗肚脐以下,膝盖以上,先洗右臀后洗左臀。第三,膝盖至足。先洗右小腿,后洗左小腿,先右脚,后左脚。洗右脚时,从小趾开始,洗左脚时从大脚趾开始。洗完脚用干净毛巾擦全身。负责净身的人双手戴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手套一般要准备两副,洗上身时用一副,洗下身时用一副。 回族给亡人净身,男女有别,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无论给谁净身其程序都是一样的,洗法和活人平时洗大净一样,即先洗手净下(即先洗三把手,而后洗羞体),后用白布蘸温水擦洗口齿、鼻孔以代替漱口和呛鼻。接着洗脸、洗头,最后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洗三遍全身,并用浴巾擦干净。洗下身时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体,洗时“只以一手支布,另一手擦洗”。回族给亡人净身,除了洗涤的三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内。洗大净需要毛巾两块,洗上身时用一块,洗下身时用一块。 亡人净身后,将其移到准备好的克番布上,按照习俗规定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先裹“护心堵瓦(保护和祈祷的作用)”,后裹小卧单,再裹大卧单,最后加冠,并将腰部、头、足都用白布带子扎紧。女尸还要加裹胸和盖头。 回民在给亡人穿克番时,要在克番上撒一些冰片、樟脑水、花椒水等,其目的是为了防腐驱虫,也是对亡者怀念的反映和表现。同时,还要用《古兰经》或钱物等,向亡者举行“转费达”仪式,即替亡人赎罪。在转费达后,将亡人放在塔木匣子里,入匣时用布单和其他物品遮住太阳,起灵时由四人或八人抬起。抬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换人,但匣子不许落地。回民的抬灵人,一般都由直系亲属担任,如果直系亲属不在场,只要是回民即可。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