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郑志刚
三个女人的故事(51)|| 郑志刚
时间:2024-07-06   作者:郑志刚   来源:沽源网   点击:
51


 
  深秋的坝上,大地一片光秃秃的。地里的庄稼都已归场,粮食进仓入库,树上的叶子光光的,只有树枝随着西北劲风在不停地摇曳着,马儿、牛儿、驴儿、羊儿们在山上、沟上、坡上、河梁上啃食着残叶败草,村村户户缕缕的青烟向着东南的方向飘散而去。
  翠花坐在开往县城的班车上,迎着东升的太阳,沉浸在半个多月的丰厚收获中,心情格外的敞亮。她乐呵呵的,十多天捡了近两千斤山药,尽管有大有小,有好的也有铁锹刺坏的,但喂猪都是一样的。她美滋滋的,趁别人还没醒过神时提前下手筛回了近百袋秸渣子。她兴高采烈,她父亲、阿岭哥还有找来的三、五个帮忙的街坊邻居,将盖房时剩余的石头、砖头、瓦块、木料和杂土都利用了起来,帮她盖起了猪圈。更让她高兴的是文军的聪明与智慧,文军坐在刚买回来的轮椅上,趴在一头沉桌子上,不到半天的时间就画出了几个标有大小和尺寸的猪圈平面图。翠花像一个学生似地专注地倾听着文军讲述猪圈设计的想法与计划,这也是她第一次发现她的夫君还有这方面的能耐。文军讲得详细具体,翠花听得耐心认真。尤其是猪圈盖成后,她围着看了一遍又一遍,越发觉得她家猪圈的与众不同,也印证了文军的各种设想。圈顶,前脸高后脸低,后脸盖成实棚,上面扣瓦,前脸敞开便于采光,冬天扣上塑料大棚,可以提高猪圈温度。圈内,暖圈低凉圈高,且打成了水泥地,便于清扫猪的粪便,再加上一排八小间猪圈整体西高东低,夏天的雨水和猪的粪便可以自然流到院外。翠花每每想到这里就愈发地佩服文军,甚至对他瘫痪在家尽不到丈夫的义务产生的埋怨也随时间的流逝少了许多。
  翠花到了县城,从车站出来先到了桥东的新华书店,买了两本书就又急急忙忙地返回了桥西,来到了县里唯一的集上。集子不大,就在车站的前面,宽不过50米,长不过200米,赶集的人不多,物品也很单调,可卖小猪崽子的却很多。让翠花感到惊讶的是,一个小猪崽子仅仅两三元钱,还不足三斤猪肉的价钱,而且买的人还很少很少。翠花是一家一家地瞅,一家一家地看,有的摊主生拉硬拽让翠花看他卖的猪,什么“体重毛颜顺,嘴短条个长,好喂啃吃长得快”,各式各样的行话不绝于耳。翠花是耐心听,认真看。经反复比对、砍价和挑选,最后翠花统共花了十二元钱抓了五个小猪崽。
  翠花背上背的,手里提的,硬是将五个小猪弄到了候车室,检票上车。下了班车,推出之前存放在供销社的自行车,在供销社售货人员的帮助下,将两麻袋五个小猪崽捆在车的后座架子上,翠花连推带骑地回到了家里。
  气喘吁吁的翠花一边解捆小猪的绳子,一边喊文军:“文军,你看我抓了多少个小猪崽子?”文军坐着轮椅停在门前朝外看,远远就看见翠花吃力地一手提着一个重重的麻袋,费力地将五个小猪挪弄到外屋,顺手从缸里盛了一瓢凉水,咕咕地灌到了肚里。此时,文军妈端的饭菜也进了家门。翠花迅急地蹲到地上,将麻袋口解开,兴奋的说着:“妈、文军,你们快看”,“哇,好漂亮呀”,文军话音刚落,文军妈又夸奖道:“个大毛颜也好看,多少钱一个?”,翠花连笑带说:“你们猜一猜?”还没等答话,马上接着说道:“一个不到三元钱”,文军说:“这么便宜啊!你抓了几个?”,“五个”,“你怎么抓这么多?”翠花回答道:“给妈一个,给娘一个,咱们留三个”。文军妈说道:“那你先都养着,等我们家的大猪宰了再往回抓”。翠花在文军妈的帮助下将那五个小猪崽都放到了新盖的猪圈里。
  翠花忽然“啊”的一声喊道:“呀,光记着抓猪了,今天小猪还没有喂的呢!”文军妈忙说:“你别急,我赶快回去给弄去”。翠花一边看着小猪,一边学着叫猪的“噜一噜一噜”之声。文军喊道:“翠花,你饿了吧?快先回来吃饭吧!”翠花回到家里,一边吃饭一边从包里掏出刚从县里买回的两本书,递到文军的手里说道:“这两本书是给你买的”。文军一边看书一边说:“《三国演义》我最喜欢了,可为什么还买了本《家畜饲养与防疫》呢?”翠花向文军讲道:“我是让你认真学习研究家禽如何饲养如何防疫的。养猪不搞防疫,瘟疫来了,猪死光了,咱不是白养了吗?”又说道:“全村只有西村有一个兽医,年龄都七十多岁了,你要想法接他的班”。文军说道:“我没学过,也不会”。翠花开导文军说:“没啥,就凭你的文化,凭你的聪明什么都能学会。西村那个王兽医,牛头大的字都不识两麻袋,照样病看得挺好”,又说道:“只有学会了这些技术,你才能走出去,给队里的牲口和人们的鸡猪看病!”。
  文军妈一手提了一大桶浓浓的泔水,一手提了一个大大的喂猪盆子,紧着步地往翠花家走。后面还跟了一大群男人女人,他们都是听说翠花买了好多猪,过来看稀罕的。人们交头接耳、说东说西,都赞成小猪买得便宜,猪舍盖得漂亮。但也有一些人担心小猪买得那么多,喂什么。人们带着兴奋、惆怅、甚至是不解和迷惑离开了翠花家。
  翠花目送着远去的人们,披着满身的霞光,连蹦带跳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