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梳妆楼(古墓)
时间:2018-04-14   作者:陈建国   来源:沽源网   点击:

  梳妆楼位于县城东偏南7.5公里处,东临闪电河,西依狼尾巴山,座北向南,为青砖横券无梁结构,通高9.1 米,未下底基,地面为立砖基,建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69米,楼内平面为正四边形,上中为八边形,再上为十六边形,顶部为穹隆形,整体均以青砖清水垒砌,砖长35厘米,宽17.5厘米,厚5厘米,墙体底部厚1.64米,外面向上逐渐收分,每面墙体上部呈“山”形女墙,女墙上部叠涩出三层砖檐,檐下再叠涩出二层檐子,呈交错之形。东西南墙体中部各设一横券门,用一券一伏砌法,高3.6米,矢高1米,外饰一周“凹” 形嵌线,外墙体留有排列有序的方孔各二排三个,北墙三排四个,孔正方形,边长16厘米。楼的周围曾有剥落的蓝、绿、黄、白琉璃瓦。—九八二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根据其砖的形制和琉璃瓦片专家和学者均认为是元代建筑。北大教授王北辰明确表示,该建筑为蒙元风格和波斯造型的结合体。然多数专家均未能确定其建造年代和具体用途。所以一直延用民间所称的肖太后梳妆楼。此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乾隆初编修的《口北三厅志》,蒙语谓之“察罕格尔”,意即“白房子”,俗称为“肖太后梳妆楼”。此前当地人对该建筑有三种说法,一是,多数人相信其是肖太后的梳妆楼,是肖太后为打扮梳妆,由士兵每人从远处捎一块砖或一? 土, 一夜之间盖成此楼; 二是“竖葬楼”即一得道和尚坐姿圆寂, 为不破坏形态, 以其形姿建筑此楼;三是“树葬楼”或“树桩楼”,即以整树为棺而葬,再建此楼为享堂,根据发掘第三种说法确定无疑。
  一九九九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沽源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对“梳妆楼”开始发掘性考证,二○○一年由文研所刘福山先生主持,先是在楼内地下二米左右发现一石板覆盖的竖穴砖墓,墓内并列三具棺木,中间棺木以半截粗大松木,竖向三分之一处锯开,在大块上刻人形凹槽,置尸其中,覆小块于上为盖。东西两棺与现代的接近,西棺尚未朽腐,棺底分两层,上层有与北斗星布局相似的圆孔,东棺朽蚀较重,无异样。三棺底部用砖衬砌,上垫枕木,适棺其上,棺外以枕木为椁,并等距用三根铁箍扎紧,棺椁间砌砖相隔,顶覆大青石板。三尸中为男,两边为女。身着质孙服和织金锦,有龙纹镀金银带饰等物。同时还出土小印章、制钱、刀具等物品,并有被盗痕迹。
  此后又在该楼左右,以及北面百米左右的脑包上发掘17座墓穴,多为男女合葬,少数单人葬,其形制和规模及随葬品均不及主墓葬讲究,专家初步确定为元代贵族家族墓地,根据出土的一角汉白玉残碑上有阔里吉思字样,疑为忽必烈外孙,高唐王阔里吉思。
  该楼的发掘,对研究蒙古族古人的葬俗和地域蒙古族文化有着划时代的作用。随着发掘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对进一步开发沽源旅游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