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有了土地后,便开始经营土地了。当时山西、山东、河北连年灾荒,饥民遍野。清廷大量开垦坝上的土地在当时影响很大,于是该三省饥民开始上坝碰运气,一、二年后,饥民上坝后都得到了温饱,有的还买了土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饥民纷纷举家而来,白明把土地统统租给了饥民,租地形式是:荒地自开,想开多少开多少,籽种借给,牛犋可以借给,不要利,白明到秋天打“分收”(分收就是分成比例),前三年是1∶9分收,即十个莜麦个子,一个给白家9个留给租家,第三年熟地后2∶8分收。每到打分收时,白家管家与租家共数莜麦个,属白家的用车拉走,余下的自行处理。 由于饥民的大量拥入,白明的土地面积分布又广,为便于管理土地事宜,白明在他的地域内设立了二道木头、宏城子、榆树沟围子、新地房子。“地房子” 即管理土地的机构所在地,每个地房子有伙房,有管家、勤杂人员等人,大部分地房子也种地,养牲畜。由于这一设置,来此定居的饥民围绕着几个地房子在自己租种的地块不远处定居了。三户五户,十户八户逐渐形成了规模,当时的住室非常简陋, 大部分是临时打个草窝棚,准备一收下粮食便回老家。结果一到秋天,收入非常可观,来这的饥民遂萌动了大干的念头,于是大量地、毫无节制地开垦起荒地来,由于个体土地的增加,这些最先来的饥民把家口迁来,全家一起下地干活,这样还是干不过来,他们又从老家招些亲朋好友,或收罗游荡人员再把土地租给他们,或干脆雇长工、短工。由于这一变化,临时的窝棚逐渐演化为村落,这便有了范家营子、李明营子等以姓氏、人名应运而生的村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只要家里劳动力多的,后来都成了地主。当然在后来,由于土地太多,饥民上来的也逐日增多,白明一时难以管理,也出售了一些土地。 白明出走七、八年后白明的父亲白永安去世了,这时山东还是连年灾荒不断,白明的哥哥白亮还有妹妹已无法在老家生活了,在家呆下去就得饿死。是闯关东,还是走西口?他们选择了走西口这条路。不知走了多长时间,白亮和其妹流落到绥远的兴河,在一家车马店里,听到了白明的名字,他们欣喜若狂,一则听到了白明的消息,二则知道白明发了大财,他们缠住知情人问了个清楚。白明在人们口中已成了风云人物,人们给他布上了种种传奇的、神秘的色彩,有的甚至说他是星宿下凡。白亮兄妹俩如旱天的小苗遇到甘露急不可待,他们日夜兼程,一路餐风露宿,沿村乞讨向黑土洼(平定堡原来人称黑土洼)。到了黑土洼兄弟姊妹相见,自然非常亲熟,说到乐处大家畅笑,说到苦处,大家抱头痛哭,但白明没有忘记跟哥哥白亮打架出走的前隙。尽管是一母同胞,白明对白亮还是不怎么亲热,叫他赶上一辆大车,而对他妹妹视若掌上明珠,由于白明的女人南老大的妹妹目不识丁,心计也平平,白明把家产的管理权全给了妹妹。其妹妹在白家的地位仅次于白明,有时白明花钱也得找妹妹索要。这时白家已到鼎盛时期。 从白明上坝前到白家到了鼎盛这一时期。蒙古地区大体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由于清政府内外危机紧迫,最初对于草原的种种禁令呈现出逐步松弛的趋势。特别是禁垦土地的政策也较前更宽了,因为清中叶以来个别邻近汉地的蒙旗王公私自招流民垦荒已成为事实,清政府对于这一事实干预已不起作用,只得默认,并开始允许个别招垦。对汉族垦户集中地区,则及时设置地方治所。白明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来到坝上的,这就为他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机遇,所以白明膨涨似的发家是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的统治日见动摇,为延缓专制统治的寿命,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决定推行“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开放边禁、大举移民垦殖;开设银行、邮局、兴办厂矿、交通;加强警政、司法;广置厅县、改设行省等等。 “移民实边”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也是当时极有影响的事件。“移民实边”就是企图把汉区农民充实边疆,以抵制日、俄势力。移民实边,在当时日俄帝国主义势力节节拥入蒙古和东北,并有少数蒙古王公开始投靠帝国主义的严重局面下,不能不说是一项妥当的政策,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国库空虚,外债累累,急于筹款,把政策重点完全放在放荒筹款上,没有注重边防的实效。没有解决移民实边中的种种实际问题。而最大获利者,是清政府、承办垦务的官吏和包揽地荒的地商。这样严重地激化了民族矛盾,为将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化,社会经济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分化和变动。所有制的变化和新的阶级、阶层的出现成了蒙古地区最显明的特征,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地主经济和牧主经济已相当普遍。原有中下等贵族特权阶层已逐步分化为地主、牧主或劳动农牧民,原来的随丁、箭丁也有发家致富上升为地主、牧主的。白明在此期间可谓是佼佼者,好多原来的地主、牧主破产了,而白明在这多变的风云中却稳步升级。为了不使他的产业受到各种制约,在他的地房子里建起若干个手工业作坊、食品、调味作坊。虽然草原在动荡着,而白明的领地内却风平浪静。 正当生产逐渐上升,各种管理方式趋于成熟时,他的妹妹该出嫁了。对于妹妹的出嫁白明实不乐意,但又毫无办法,妹妹确实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白明忍痛把妹妹嫁给了高山堡,并把高山堡的地给了妹妹,妹妹走时白明又陪送了好多东西,光黄金带走几万两。 妹妹一出嫁,白明犹若失去了左右膊。于是他萌动给十五岁的儿子白玉山找一个会计算的姑娘,来管理这偌大的自家产业,这时白玉山还小,正热心于跟焦先生念书,白玉山脑子极好使,几乎过目成诵。那时男女的婚姻由父母说了算,找与不找白玉山是作不了主的。 选来挑去,白明给白玉山选中了王家老三王荣的比白玉山大四岁的闺女,这闺女也不负白明厚望,精明伶俐,几个月功夫学会了各种管理,这样白明把家里的财务大权全交给儿媳。 白玉山成亲的第二年(1911 年),正值壮年的白明突然一病不起,久治不愈,逐渐恶化,显赫的白明由于操劳,或者是由于从小颠簸,或许是为打开这庞大的局面熬干了心血,年仅四十七、八岁便死了。死时安咐了五点要事: 1. 死时穿蒙古服装; 2. 白玉山顶门立户; 3. 叫白玉山别错待他大爷白亮,给他几顷地,叫他自己去经营; 4. 把转花庙的地给他小舅子南文明; 5. 把家迁往宏城子居住。安咐完后事,显赫的白明在转花庙地房子与世长辞了。 白玉山为什么迁往转花庙居住?在白明所有的地房子中,宏城子为大本营,二道木头有一半家产,转花庙有房产,在白明成亲后,便把家口迁往了平定脑包,与其大兄哥在一起居住。后其大兄哥南老大与其妻不和,整日磨牙绊嘴,南老大夫妇整日到白明家互诉理由,白明调解无效,久而久之,白明感到烦燥,为了心静,把家搬到了转花庙。平定脑包留人居住,并开菜园子。 |
(责任编辑:红枫) |